那些书卷中的童子身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7
读过的诗文中,常常有童子的身影。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人贾岛初出家为僧,后还俗,人称“苦吟诗人”,一生好写诗交友,或松下问童子,或敲月下门,多是去访山中隐者。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学者何光远在《鉴戒录》里这样描绘贾岛:“自是往往独语,旁若无人。或闹市高吟,或长衢啸傲。”如此一个孤高自恃的人,其笔下隐者,自然也不同凡响,虽是乡野村夫,必身怀绝技。或是得道高僧,超然物外,一派仙风道骨。
这位深山采药的隐者何许人也?是乡野村夫还是高僧?尚不得而知,但他一定医术高明。深山采药,迟迟不归,或是一药难求,或是求医问药者众。这个松下童子应是他的一个学童吧。《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束发,一般是指15岁。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指大学之始。松下童子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学艺年龄或更早。“使我有洛阳二顷良田,安能佩六国相印。”在天津北竹林村出生的郭德纲回首自己成名之前那些辛苦的日子,就曾以战国苏秦自比,感慨成名之路原来是迫不得已的谋生之道。他7岁学艺,15岁北漂,17年磨砺方才出人头地。
古时的童子还会是未成年的仆役。《庄子·山木》曰:“故人喜,命汗府束竖子杀雁而烹之。”清代郭庆藩集释:“竖子,童仆也。”为什么要有童仆?东汉郑玄也有注:“使童竖通王内外之命,给小事者,以其无与为礼,出入便疾也。”童子年幼,可以不按繁文缛节行事,又行动便捷,出入方便,适合在王侯宗室里当个小差使。
童子做书童陪读的亦有之。就像《红楼梦》中宝玉的书童茗烟一般,去哪都得是这个小书童搞定。书童平时的作用就是跟随主人读书、劝学,帮着主人整理书房、研墨,在主人读书的时候帮忙掌掌灯之类的。他们在主人身边耳濡目染,也提升了自己的素养,甚至成名成家。
北周的庾信就是昭明太子的书童。昭明太子对佛学、文学的造诣都很深,不仅仅是庾信、刘勰,当时整个文学界的名士全围绕在他身边。久处幽兰之室,庾信的文心也许就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
文学大家身边也常有书童。少年苏轼夜里读书,发现房中有窸窸窣窣啃啮的声音,于是“使童子烛之”。发现袋中有一只老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于是小小苏轼心生感慨,并悟出一个道理:“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说这是不专一的结果,才会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所利用。最后“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我们如今能读到苏轼的精彩诗文,也要感谢书童的掌灯、磨墨、书写记录。苏轼的书童知道名字的就有两个,一个是《水浒传》里的奸臣高俅原型,另外一个则是道教神宵派创始人林灵素。
唐代韩愈的书童有《秋怀诗》为证,“童子自外至,吹灯当我前。”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还记载了这样的童子故事:“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五更定后,相当于现在的凌晨三四点钟,这么深的夜晚,童子还要在风雪中的湖心亭里,很辛苦地给人生炉烧酒。比起现在的学童课业繁重,古时那些做童子的一点也不轻松啊。
(作者单位:安徽新安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