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村里去

作者:《湖南日报》记者 刘奕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0

刘奕楠


  《新春走基层》向来是最受记者欢迎的专栏。与其说是任务,不如说是记者年底的福利,一个能短暂脱离程序的空隙。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新春走基层”选题往往不设限,有些一年中“不得志”的选题,尽可以在这个专栏挥洒。

  不过,纵观各大媒体的“新春走基层”稿件,那些出彩、“出圈”的往往是“人”的故事。而我的报道线口是住建领域,对于基层的惯性定义就是建设项目一线的工人,这类选题没少在专栏里出现。

  但是去年,我了解到住建部门牵头负责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还跟随相关处室到过几个名镇名村调研,情况跟想象的不太一样:名是有了,可村依旧是村,甚至变成了“空心村”。那么,依旧住在名村里的人,又有什么故事?

  2023年1月31日,我一早坐上高铁赶到郴州,从高铁站到永兴县板梁村,大约是1小时车程。天公作美,采访当天居然是冬日的一个艳阳天,中午气温能达到20摄氏度以上。要知道同一时段的长沙,气温还在零摄氏度上下徘徊。

  到了村口,板梁古村4个大字下面是一道闸门,村民自由进出,游客则需要付费35元。据说,这个价格十几年来没变。

  门票钱花在哪儿?村支书说,疫情过后,景区门票收入不如从前,也就刚刚好能覆盖全村人的基本医疗保险。靠着这份收入,全村人的医保一个不落。

  村里请了一位讲解员帮忙带路,开始看到的建筑大多都始建于明清,得益于附近商道纵横,不少富庶人家曾居于此地,留下了一套套“豪宅”,如今仍有人住的院子不过三五个,住户多数是年迈的老人,有一户宅子里住着一位八九十岁的奶奶,宅子很大,但她仅仅住里面一间几平方米的偏房,房间小得只能允许进一个人。

  走到最后,烟火气浓烈起来。新建的楼房里,外出打工的人回到了故乡,不约而同炸起了“瓜片”(当地的一种年货)。这个时候,我采访的目的也越发清晰,我要找一个土生土长的板梁村人,看看历史文化名村到底为他带来了什么。

  我找到了刘烈连,于是,便有了《板梁古村落,客来生意火》一文。刘烈连的小儿子在村里开起第一家农家乐,刘烈连也经营着自己的烧烤店和小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句话揭示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有人说,刘烈连不能代表全村的经济水平。的确,多数人追不上他的脚步,但古稀之年依旧操持家业,还能让孩子们体面地留在村里,村子未来的希望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