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龙”地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0
我国是龙的国度,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被世人骄傲地称为“龙的传人”。在中国,关于龙的神话传说非常多。带“龙”字的地名也为数不少,如此多的“龙”地名,主要有7个来源:
因形似龙而得名。即因为地形地貌其状如龙而命名。如广东省龙川县就因远远望去貌似一条巨龙而得名;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高龙村,因村中有山脉形状似土龙,故名;距福建省龙岩市区城东2公里的翠屏山麓,有一处喀斯特溶洞,此洞因岩纹似龙而得名“龙岩洞”,龙岩市名由此而来。更多的是以龙的躯体部位命名,如龙头(辽宁、陕西)、龙首山(辽宁)、龙首渠(陕西)、龙须勾(北京)、龙须河(广西)、龙爪沟(广东)、龙背村(北京)、龙口(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江西、陕西、广东等)、龙尾(山西)等。最有意思的是,位居山海关东海岸的“老龙头”竟是宛如巨龙的万里长城之首(河北省秦皇岛市)。诸如此类,依据相似性原则,人们将山水的外部特征和龙联系起来命名,凸显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因龙之姿态而得名。龙的姿态常被拟作山水之势,成为地名。如江西省宜宾的伏龙口,因该地山势像一条伏着的龙,龙口伸向河中而得名。又如卧龙泉(辽宁)、卧龙河(四川、西藏)、盘龙(河南、四川、云南)、龙兴(山西)、龙滚(海南)、飞龙(四川)、龙游(浙江)、龙游河(江苏)、转龙(云南)、云龙(四川、云南)、龙集(江苏)、龙会(四川)、天龙(贵州)、海龙(吉林)等。不过当“龙”作为帝王象征时,就另当别论了。比如北京的“回龙观”,明代时这里的玄福宫既是皇家道观,还是皇帝拜谒皇陵往来休息的行宫,天子回京时会在此居住,因此在民间俗称回龙观。清代时,回龙观附近形成了村落,人称回龙观村。
因龙之颜色而得名。龙与颜色的地名组合,以五色龙地名居多,如湖南张家界的黄龙洞、吉林龙岗的山金龙岭、嘉陵江支流的白龙江、云南丽江的黑龙潭,等等。其中又以“青龙”最为常见。这与传统的五行学说中五行对应的色彩有关,五行说认为青龙代表东方和春季,所以我国一些带青龙的地名往往位于某一区域的东方。如南京市东的青龙山,上海市青浦东北的青龙江,河北省东北的青龙河,北京市延庆区东南的青龙桥,上海市青浦东北的青龙镇。
因龙之居所而得名。如广东省海珠区龙潭村,据记载,龙潭村传说是龙的居所,得名“龙庭”,后因避讳,改为“龙潭”,沿用至今。再如龙门(山西、陕西、安徽、福建、海南)、龙关(河北)、龙廷(山东)、龙亭(开封)、龙坛(北京)、黑龙宫(黑龙江)、龙陵(云南)、龙镇(黑龙江)、龙驹寨(陕西)、龙窟寺(湖北)、龙泉寺(洛阳)、龙道村(北京)、龙凤坝(湖北)、龙虎山(江西)、五龙禅林(湖北)、龙门石窟(河南)等。
因远古传说而得名。如四川广元市市中区龙潭乡,相传该地之跳蹬河与驿地河水相冲撞之深潭中有龙而得名四川广元市元坝区黄龙乡,传说有黄龙自河入江,故名黄龙乡。上海龙华镇因龙华寺而得名,龙华寺相传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兴建了龙宫。江西省宜宾盘龙湾,相传曾有一条龙盘踞于此而得名。
因与皇帝有关而得名。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皇帝自称真龙天子。故在地名中,有时代表的是与皇帝有关。如贵州有地名“安龙”,原名安隆。公元1644年,张献忠率领的明末农民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张献忠死后,大西政权由孙可望等人领导,势力扩展到贵州。1646年,朱由榔建立南明永历政权。1652年,孙可望把永乐皇帝接到贵州安隆,同年,孙可望改安隆为安龙,意为真龙天子曾居于此。又如,辽宁北镇市的龙岗子,在“深挖洞”(备战,挖防空洞)时,挖到了一座古墓,为辽国太子之墓,因此,地名“龙岗子”也与皇帝有关。
因与生肖有关而得名。我国云南、贵州两省有以十二生肖为名的“场”,“场”相当于北方的“集市”。云贵多山,集市要在一块比较大的平地,这就是“场”的来源。如,贵州修文龙场(王阳明曾悟道于此),据《修文县志》记载:“下设六日场期,其中辰戌日的赶场地点在龙场。”云贵名为龙场之地不少,均同此理。
地名既是一种地理、区位指称,又是一种历史文化符码,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承载着当地的地理环境特色以及物质精神文化。中国的“龙”地名还有很多,可谓数不胜数,应有尽有,真是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