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发展: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评《区域中心城市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研究》

作者:卢晓中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3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00多所。除了少数部属高校以外,大部分都属于地方高校,遍布于全国不同区域和城市。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布局要求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贺祖斌教授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出版的专著《区域中心城市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和思考。

  该书以区域中心城市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集聚效应理论、高等教育生态理论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田野考察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区域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与高等教育学科、资源集聚发展的有效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模式,对地方政府部门与区域高等教育有机互动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建议。该书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论著的创新和价值,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探讨了学科专业、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首先,是专业集聚与产业发展的适应与互动。作者认为,专业集聚是专业集群化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推动高等教育集聚的重要载体,也是促成人才培养集聚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次,是人才培养集聚发展模式。作者提出,区域中心城市和泛区域高等教育集聚状态下人才培养的路径,大致区分为校际联合培养、学科交叉培养、分类分层培养、专业集群培养和产教融合培养等五类人才培养集聚发展模式。再次,是一流学科协同创新发展。通过区域高等教育的“集群发展”及其与社会各界的协同联动,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取得创新突破,从而有力提升优势学科的张力、活力和创造力。

  二是在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视域下,探讨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首先,是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成果指出,在区域中心城市高等教育集聚状态下,区域中心城市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主要有办学条件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师资队伍资源共享、人才合作培养一体化教学等五个方面。其次,是科研平台共享模式。作者认为,促进各校科研平台聚合创新发展,是区域中心城市各高校提高办学效益、突破创新瓶颈的必然选择。再次,是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作者认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有效整合相关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等校外资源,强化能力的培养与增加机会的提供,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后,是教育资源共享协调机制。作者认为,区域内各高校要以创造多元需求为己任,推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提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建立多方主体协同合作的资源共享平台,形成资源共享协同体系。

  三是从政策、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层面,提出了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保障体系。研究成果提出,在政策层面,政府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中,起着宏观指导、协同整体运作的重要作用,为区域中心城市高等教育集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在经济层面,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发展建设离不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各级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持。在文化层面,要凝练区域高校特色文化,促进品牌优势集聚发展;研究区域中心城市文化,助推教学科研集聚发展;构建区域创新合作文化,引领产教融合集聚发展。在社会层面,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型系统,只有当社会发展在结构、功能和运行方式上达到了协调统一,才能真正有效地保证高等教育集聚健康发展。在生态层面,要做好区域中心城市高等教育的生态规划,以生态规划推动科学化集聚发展,同时要考虑区域中心城市高等教育的生态承载力,以生态承载保障可持续集聚发展。

  该书作者贺祖斌教授担任过多所高校的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务,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国内首次提出并论证“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等理论,出版了系列高等教育著作。贺祖斌教授曾多次撰文提出加快桂林高等教育集聚区内涵建设,为推动广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也以桂林市为例,构建了区域中心城市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桂林模式”,为其他区域中心城市高等教育集聚发展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践参考。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