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

冷热思考中出版业寻求答案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30

  《人民文学》杂志联手董宇辉4小时销售8.26万套的新闻在1月24日引爆网络,这自然也引起了出版业的关注。事实上,出版业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直播领域,且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直播的白热化,出版单位的利润不断被压缩,直播业务似乎进入瓶颈。

  内容为王发掘受众潜力

  有的出版人认为,内容为王在任何时代都是基础和前提,而新媒介、新渠道只是将潜在的受众充分地挖掘出来,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传递的最大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社科分社社长、“大学问”品牌负责人刘隆进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年来,他们时常会看到图书行业直播带货的亮眼成绩,有的甚至是现象级的。对于出版人而言,直播的挑战和机遇一直都伴随其中。而《人民文学》首次拥抱直播带货,与顶流直播间一道打了一个顶流销售的“样”。在他看来,无论是好的文学作品,还是好的学术作品,其实并不缺乏所谓的“市场”和“销量”,“好的精神产品如何走进普罗大众,如何用新时代年轻人能够听懂和接受的话语、平台进行宣销,这或许是我们掌握流量密码的关键”。

  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中心主任霍聃表示,直播时代,表面上看是流量为王,实际上流量的本质是主播善于抓住大众的普遍情绪,并与之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结。文学本身就是对人性和人类情感的生动演绎,经典作品自带永恒魅力,只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缺乏关注度和入口。“董宇辉的解说正为大众提供了这样一个进入文学的入口,而它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出版业的出口。所以,出版要在这个时代制胜,一方面,要找到或创造更多读者进入的入口;另一方面,则应专注作品本身,打磨出像《额尔古纳河右岸》和《人民文学》这样的精品,只有如此才能长期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探索产品端到读者端的通路

  出版单位如何在直播业务上实现变革?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告诉记者,《人民文学》这次直播在线人数和效果都出乎他的意料。这反映出优质产品该如何抵达用户,以及渠道信息传达的多样性和去中心化等问题。在黄立新看来,将书摆放在书店里等待读者选购的方式已成为过去。这对于以社科图书为主的出版社而言是一种挑战。出版单位不仅需要拥抱新媒体,还需要准确地进行角色定位,找到合适自己的渠道。

  “这次直播为传统出版社的出版物营销和真正实现转化销售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四川人民社正在探索如何打通产品端到读者端的通路,我们需要注意产品调性与主播调性的高度协同。”黄立新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黎金飞认为,《人民文学》这场直播对出版业的启发在于,如今是一个以董宇辉、小嘉、都靓、王芳等“群雄”并起的超级个体时代,一个立起来的超级个体及其团队能够聚集的能量前所未有地大。“其一,出版行业需要思考,我们有没有能力或者说还有没有机会打破自身的局限培养出下一个超级个体或者小超级个体?其二,历数董宇辉现象级的直播案例,要么属于名家名作名刊,要么在普通读者当中本身就有广泛的认知,要么合作方在市场端有全网控价、超级物流等配合条件。合作条件事实上门槛相当高,终归是少数中的少数。”

  黎金飞因此表示,这将加剧出版行业的“马太效应”,拥有强势资源的机构将有更多机会,而大多出版机构要么需要好好修炼内功,要么默默围观,热闹一场而已,实际上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