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点赞破亿,销售达15万套180万册
《人民文学》直播间首秀成功靠什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30
“那天我看到超过1亿的点赞时,眼窝里像涌着烧开了的水,烫得很疼。”《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施战军的感动源自1月23日晚,《人民文学》杂志在“与辉同行”抖音直播间时线上线下“亲人”们的支持。在那场直播中,施战军与作家梁晓声、蔡崇达以及俞敏洪、董宇辉围绕“我的文学之路”,共话与文学、与《人民文学》的情缘和故事。
在这场文学盛宴中,名家的深厚底蕴与主题的深邃内涵相得益彰,加之诚恳的表达,使得该直播在两个小时内累计观看人数达895万,最高在线人数近70万。直播间同时挂出《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12期订阅链接,开播15分钟即售出2000套。从晚8点到12点,直播间最终成交数据为8.26万套,99万多册,销售码洋1983万元。直到24日零点45分,仍有人陆续下单。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截至1月26日,已销售15万套180万册。
在施战军看来,“与辉同行”直播为《人民文学》提供了一个亲近读者的渠道,证明文学从未走远,拿起杂志阅读的心一直都在。
让互联网时代读者拿起杂志
“《人民文学》进入直播间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当被问到进入“与辉同行”直播间的原因时,施战军这样答道。
在施战军看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文学工作,人民对文学的繁荣发展怀有深切期待。2022年,中国作协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以更深广的思维驱动创作实践,这需要《人民文学》在人民中间走得更深、更实。这两项计划为严肃文学提出了传播方向,即让严肃文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大胆地与现代传媒相对接,以吸引更多读者,发挥更大影响力。从这个时候开始,《人民文学》开始思考如何进行内容与渠道的创新改革。
然而仅仅把铅字数字化,并不是《人民文学》的目的。“过去的方式是将纸上文字变成电子文字,放到网上供人阅读。虽然大家已经养成网上阅读的习惯,但是将精心编辑的作品完全从纸媒转移到网媒的阅读方式,我们总认为这并非唯一的途径。”
施战军告诉记者,《人民文学》从编稿到校对,至少需要3个月的周期。“如果再考虑从作家写作到我们关注他的写作,以及与作家商量修改的过程,时间就更为漫长,可能持续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人民文学》团队希望与读者建立起一种仪式感,读者能够亲手翻阅精品期刊来阅读,从而感受文学的魅力与重量。
“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喜欢阅读,肯定不是好的文学作品。”施战军说,为了在互联网时代与读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一年前《人民文学》在封二彩页打造“人民阅卷”栏目,刊登网友对作品的短评,助力更好地规划内容与栏目。
除此之外,走入直播间也成为《人民文学》破局找读者的重要选择。“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人们拿起书和杂志阅读,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想走进直播间,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读者。”
直播的成功是与文学同行
经过谨慎分析,《人民文学》团队最终选择了“与辉同行”直播间。施战军坦言,董宇辉推荐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热销给他们带来了很大触动,“对于文学的热爱能够让他与杂志产生共鸣”。
在直播前的半年多时间里,《人民文学》多次与董宇辉方进行合作商讨。这个过程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悉心指导,也得到相关部门包括抖音的大力支持,克服了包括技术在内的诸多问题,最终达成共识。“期刊是连续出版物,而非一本书。因此我们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希望能稳妥地进入直播间,坦诚地与众多读者交流。而且俞敏洪和董宇辉都对文学有着深厚感情,使得我们沟通起来十分顺畅。”施战军说。
翻开 2024年第一期《人民文学》,会发现一个“王炸”——柳青的长篇小说《在旷野里》。“这让我在直播交流时有底气。”施战军说道。虽然准备得相对充足,但初次来到直播间,施战军心里还是略带不安的。随着互动交流的深入,他感受到广大网友对文学、对《人民文学》的巨大热情,心情逐渐平复下来,有感而发地说出“对《人民文学》而言,这场直播是一次‘寻亲’,我们希望让这本有75年历史的文学刊物和更多年轻人面对面,找到更多的读者朋友们”这段感人的话。
在直播中,施战军坦言,因时代变化,各大文学刊物都要面对“订户消失”的困境。随着直播渐入佳境,他再次感受并确证了文学在这个时代、在本以为已经遥远的那些读者那里所存续的巨大力量:“整个过程充满感动,看到留言踊跃的人,包括几位嘉宾动情地讲述,我心里真的很感慨。我发现文学的读者始终在,应该醒来的、应该起而行之的是我们,关键在于文学怎样去寻找、去遇见、去重逢。”
直播结束后,还不断有读者下单,这让施战军内心既激动又忐忑。“我们原本并没有想到销量会这么大,目前能做的就是让印厂不停歇地全速运转起来,保证杂志按时交付到读者手中。”
这场直播过后,不少读者开始期待《人民文学》的下一场直播。施战军坦言,本次直播间的杂志是按年订阅,因此频繁直播是不大可行的,但由于本次直播读者呼声比较高,后续《人民文学》也在考虑以其他的内容方式与广大读者在直播间见面。“我知道有很多人可能漏掉那天晚上的直播,还在等着参与这样的活动。那我们以后也可以通过反馈和交流的方式,邀请读者面对面与我们讨论,探讨大家喜欢什么样的作品,我们应该刊发什么样的作品。”
要对得起“人民文学”四个字
直播后,施战军觉得整个团队肩头的担子更重了,而脚下步伐也更有力量了,这力量的源泉是广大读者。“通过这个活动证明热爱文学和有精神需求的读者非常广泛。”施战军表示,《人民文学》的新作者和年轻作者非常多,每年大约有100位年轻作者携新作品亮相杂志。“还有不少与这些年轻作者同龄的读者,他们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但无法通过传统渠道获取这些内容。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与辉同行’这样的直播平台,以其超强的摆渡能力,抵达更多读者。”
直播是“寻亲”,而文学的价值在于内容,更好的作品才是“认亲”的资本。施战军表示,文学在新时代焕发了生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更是给予众多文学创作者以方向和信心。“城乡融合、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与科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等题材,已经成为《人民文学》发表的主要内容。《人民文学》有责任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就像上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连载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呈现社会主义建设变化那样,我们努力用新时代的文学作为,将新时代的巨变以文学精品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读者产生共振共鸣共情。”
走进读者,文学天地越走越宽。施战军表示,文学期刊要参与新时代文学的系统建构,将原创作品与时代和人民相匹配,未来杂志则需要考虑如何把“人民阅卷”开展得更深入、更有实效。“大家内心对文学充满着从未褪色的亲近之情,我们的责任更重了,要对得起‘人民文学’四个字。我们必须发出能够与中国式现代化步伐相适应的精品,与广大读者对更好、更高质量的文化需求相适应。接下来,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文学品质、提升办刊质量,回应读者对我们的期待,并与读者建立更亲密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