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墨香 与书相约

作者:唐宝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11


  宇宙间最美丽的地方,大概就是天堂了;然而,天堂真的存在吗?博尔赫斯告诉我们:“如果有天堂,那它一定是图书馆的样子。”人类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欲望,但对阅读行为不离不弃的坚守,则是一种不变的梦想。读书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之旅,能帮助我们抵达梦想中的彼岸乐土。捧起墨香,与书相约,我依然愿意把书籍当作终极的精神家园。

  孤独是读书人的宿命,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同时也是一位孤独者。在《记忆之书》中,奥斯特有一番精辟的评论:“当人们读着书里的每个词时,人们可以对自己说,他正面对着孤独的一小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人就是“思想者”,钱理群先生认为:“你选择了‘思想者’的道路,也就选择了孤独,永远与‘丰富的痛苦’相伴,就将是你的宿命。”在不断充盈的阅读过程中,精神生活变得厚重起来,孤独便逃遁得无影无踪了。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当一个人内心变得强大之时,他就不会再有孤独和寂寞的感觉,有的只是对知识的渴望、对光阴的敬畏。当一个孤独的灵魂与书相遇的时候,内心的孤独就会升华。一个理性的灵魂,不会在孤独中迷失自我,而是会在寂寞中搭建自我的意义世界,在孤独中尽情享受世界文明之光的照耀。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为什么要读书?关于读书的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伏尔泰说:“我想知道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每一个细节”;王小波说:“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

  经典书籍是我们永恒的守望,经典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经受住了岁月的检验。在排行榜上热销几个月然后便无影无踪了的书籍,那不是经典,那是快餐文化。快餐文化如流星一样在某段时间光芒四射,但转瞬间便销声匿迹。而经典则如恒星一般,永远在夜空中放射着夺目的光辉。经典在岁月的打磨中成为质地坚实的文化精品,并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燃烧着烛照未来的光焰。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份持久的心灵上的震撼。

  金钱和财富可以满足物质的欲望,却无法解决精神的贫困。当一个富翁说:我穷得只剩下钱了。这是我们整个人类的悲哀。我们可以做一个物质的乞丐,但头顶上却要永远高悬着精神贵族的标志。我们的身体可以在泥泞的地上行走,灵魂却一定要在天空中翱翔。世事风流云散,心情寥落如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自我的寂寞与充实、看到生命的萧索与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