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淮柳染上青春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11
我的报业生涯开启于40年前,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淮河南岸的一所高校做校报的采编工作。和新闻系毕业的人不一样的是,虽然都是办报,但我却并不热衷于“倒金字塔”类的新闻写作和编辑,而是更希望做一名文学副刊的编辑,感觉只有文学这片天空才能让我放飞梦想,更好地体会文字的魅力。
学校紧邻烟波浩淼的龙子湖,远眺苍翠的曹山,湖光山色,风霜雨雪,天地间一年四季变着样地呈现出缤纷画卷,无声地演示着岁月的更替、时光的流逝,牵动着人们的情感思绪,催生出玲珑清秀、蕴藉隽永的文字。
当时的校报虽然半个月才出版一期,却是学校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园地,既报道和记录学校的新闻,也传播和倡导先进的文化,算得上是师生们的精神食粮。虽然每期报纸只有4个版面,但都少不了一版文学副刊。这个副刊的名字叫《淮柳》,我分配到编辑部后,如愿地成为它的编辑。
以“淮柳”这两个字命名副刊,显然是寓意文学当如淮河岸边的依依杨柳,生机勃勃,婀娜多姿,字里行间透着诗情画意和地域特色。编辑部的老同志补充介绍说,“淮柳”还曾经是学校文学社的名字,几年前由几个爱好文学创作的同学创办,是当时最活跃的社团组织,也是全市乃至全省比较有名气的学生社团。文学社成员的作品曾登上过省市日报的副刊。可一年多前,由于骨干成员毕业离校等多种原因,文学社中止了活动,像一个传说沉淀在岁月深处。从此,《淮柳》文学副刊就成了校园文学的最后一块阵地。而我则光荣地成为和这阵地共存亡的一名战士!
我坚信有阵地就可以树大旗,有大旗就不怕招不来“勇士”!我利用假期的空闲时间,钻进资料室把以往的报纸仔细地翻阅了一遍,以期对学校的文学创作水平有个基本的把握。同时,也是想从报端发现一些基本的作者。
办报办刊,前提是要有丰富的稿源,一开始我还有些担心,怕在这样一所财经类高校缺少文学写作的好手。接下来的事实告诉我,这个担心是多余的。虽然这是一所财经类院校,但学生中却有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有些甚至原本是想考中文系当作家的。虽然没能如愿,可心中文学的火种并没有完全熄灭,渴望着有一天能迎来浩荡春风,让这火种燎原,照亮青春的时空。于是,他们当然地成了《淮柳》大旗下的第一方阵,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类体裁的稿件,三两天便将挂在教学楼里的投稿箱塞满了。
更令我欣慰的是,与这帮朝气蓬勃、活力充沛的年轻人同样活跃着的,还有一支特别的队伍,这就是几乎同样年轻的教职员工,与学生文学爱好者一起,共同成为《淮柳》副刊的铁杆强援。
他们中有的是《大学语文》老师兼文学理论研究者,我就约他们给《淮柳》写点短小精悍的文学鉴赏类文字,意在帮助学生读者提高文学素养;有的本身就是诗歌创作爱好者,时有随兴而发的短章长句,我一旦得知便讨来刊发,算是给学生诗歌爱好者树一个标杆;有的爱好书法美术,我就请他们为副刊设计刊头、题写刊名和文章标题。学校后勤处有位青工酷爱文学,在我到任之前,就曾在《淮柳》上刊发过几首短诗和散文。我上任后,前任编辑把他推荐给我,并嘱咐我多给他些指导。当他如约来到编辑部,把他新写的几首诗和一篇小小说拿给我看时,我从中读到了一丝有别于学生文学爱好者的风格,文字虽然质朴甚至粗粝,却真实地表达了职场青年独有的人生感悟,且没有常见的那种学生腔。我留下了他的几首诗,次月就在报纸上发表了。此后直到我离开这所学校,几乎每年都要刊发他几首(篇)作品。他也由此起步,持续努力,顺利加入了市作家协会。
《淮柳》副刊既是校园文学的前沿阵地,又是桥梁和纽带,团结和凝聚了一批文学爱好者,进而成为文学社团的孵化器。那一年的春天,经常在《淮柳》上发表作品的几个同学相约发起了“龙湖诗社”,一群激情满怀、痴迷诗歌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办诗会出诗刊,赞美人生,歌咏爱情,笔耕文学园地,放飞青春梦想,一首首作品陆续登上了《飞天》、《诗歌报》、《星星》诗刊等“大雅之堂”,一时闻名遐迩。我也适时在那一年5月推出了4个整版的《淮柳》“校园诗歌特刊”,为校园文学呐喊助威。
《淮柳》副刊也成为校园文学爱好者起飞的平台。若干年后,再看那几批“淮柳作者群”中的佼佼者,有的成为专业的文学和影视工作者,有的虽然是财经专业的教授专家,却时不时地有诗文作品在《作家文摘》等文学报刊亮相。每每回忆起“淮柳依依”的时光,他们总是感慨万千。
《淮柳》副刊在编者与作者的通力合作中获得了新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师生喜爱,稿件越来越多。而我在阅读这些来稿中感到,有很大一部分稿件,虽然文字表达通畅流利,文章的内容也比较适合青年学生的现实需要,但文学性不是很强,放在文学副刊上有充数之嫌,如何安排这些稿件让我颇费心思。
恰巧那时候学校把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倡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给了我一个启发。我觉得那些说人生感悟、说情感得失以及谈学习方法、谈读书体会的来稿,虽然算不上是文学作品,但它们的内容却正好契合了这种现实需要。于是我冒出了一个新的念头:能不能在文学之外另创办一个综合性副刊?
想法有了,但“综合副刊”怎么办却是个新课题。那个时候说起“报纸副刊”首先指的就是文学副刊。再宽泛一些,也不过就是专题类的副刊,如国际副刊、科技副刊、学术副刊等。这类副刊其实就是“专刊”,庄重有余,活泼不足。而我想办的新副刊则既要和已有的文学副刊有区别,覆盖又不宜太过宽泛,版面内容不能太杂,要在“综合中作出专题特点,在专题里突出综合风格”。简而言之,就是做一个能讨青年学生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合一,探讨人生、交流思想、求知劝学,文风活泼、文字清新的副刊。校宣传部的领导同意并授权由我来创办这个副刊。
生活工作在大学校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青春的朝气,更能看到青春洋溢的万紫千红。我觉得这正是青春的色彩!生命的色彩!而挥洒青春的色彩、描绘青春的色彩、赞美青春的色彩,正是我将要创办的副刊的目标和意义。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新的副刊定名为《青春色》。
相比《淮柳》副刊,《青春色》副刊的版面内容更为宽泛。从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到学习上的答疑解惑,从青春的思考到生活的感悟,短小精悍的文章给人启发;从棋艺牌技的传授到音乐书画的鉴赏,有“自由钟”“心香一瓣”“青春寄语”“书画苑”等专栏,有杂谈,有评述,有咨询,有交流,不求高、深、全,只重真、实、新,师生读者普遍反映副刊“活泼、亲切、可读”,可为“良朋益友”。还有人评价:《淮柳》怡情,《青春色》益智,堪称校园文化的双翼,并拟了副对联,赞曰:淮柳染上青春色,校园盛开文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