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诗人偏爱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11
如果说情人节的“节花”是玫瑰,母亲节的“节花”是康乃馨,重阳节的“节花”则非菊花莫属。
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古代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今天又跻身于“十大名花”之列,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诗人,对菊花更加喜爱和赞赏,留下了许多歌咏菊花的名篇佳作。
诗人爱菊,首先在于它本身的美丽和幽香。
唐代诗人李商隐《菊花》中有“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的名句。诗中的菊花,每一种都美丽非凡,互相映衬之下,更加鲜艳夺目。元代许恕《求菊》中“或染猩红疑剪采,或缀鹅翎同刻玉。或似芙蓉映秋水,或如牡丹眩晴旭。众中一种出宫黄,叠叠香罗淡妆束”的诗句,把菊花描绘得更加美不胜收。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一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不仅将菊花渲染得美丽绝伦,而且充满了情趣,使人禁不住会心一笑。菊花的幽香更有特殊的韵味。唐代陆龟蒙《重忆白菊》诗中“月朵暮开无绝艳,风茎时动有奇香”的描写自是妙不可言。宋代李清照《多丽·咏白菊》诗中“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釄”的香气似淡还浓,经久不散,更能深入肺腑,令人心旷神怡。
诗人爱菊,重点在于它高贵的品质。白居易的《咏菊》一诗:“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对比鲜明地赞颂了菊花耐寒傲霜的坚强秉性。晚唐郑谷的《菊》诗:“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真切自然地赞扬了菊花淡泊名利、不羡高位的可贵品性。晋代袁崧的《菊诗》更是音调高昂,语气豪壮:“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直接有力地歌颂了菊花不染尘俗、坚守节操的崇高品格……这些,也都正是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和精神风貌的展示。因此,使人对菊花更加喜爱的同时,性情也深受感染。
诗人爱菊,又在于它身上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这在清代厉惕斋的几首咏菊诗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芟菊》一诗:“自从霉雨长根芽,生怕繁枝欹复狭。寄语主人休爱惜,不经裁剪不成花。”告诉人们适当舍弃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菊品》一诗:“采采篱边露始凝,一湾潭水又生冰。味惟弥淡香弥永,似尔方为耐久朋。”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菊叶》一诗:“一丛浓碧护秋芳,衬得花容分外光。相见徐娘风致好,也需翠饰佐华妆。”告诉人们“红花也要绿叶衬”的道理。《菊影》一诗:“长盆短盎尽横陈,为照幽芳蜡代薪。若论看花须看影,缤纷壁上更精神。”告诉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面貌和本质……这些诗中的道理,对人们都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诗人爱菊,更在于它能寄托自己崇高的志向和美好的情怀。
唐末黄巢的两首菊花诗可谓其中空前雄伟的乐章。《题菊花》一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蕴含着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以及希望建立农民革命政权,让人民过上平等、幸福生活的豪情壮志。《菊花》一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把黄色的菊花设想成将士的盔甲,菊花在诗人的眼里又成了战士之花和胜利之花,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战斗精神和必胜信念。南宋遗民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现了自己不畏元朝统治者的残暴势力、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现代革命领袖朱德的《菊花》一诗:“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表达了自己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和不计前嫌的宽广胸怀……
菊花,虽为天公的“弃儿”,开在备受冷落、风霜肃杀的季节,却毫不自弃,奋发自强,努力绽放出生命的绚丽和芬芳,能给人以快乐,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寄托。在诗人的眼里,可谓尽善尽美的花卉,因而能受到众多诗人的偏爱。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