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自媒体”监管 构建科学治理新范

——访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执行主任杨维东

作者:本报记者 常湘萍 杜一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08

  杨维东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执行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人选,首届重庆英才-名家名师(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庆工商大学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近10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政府社会舆情治理策略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7项。


  当前,新技术应用催生的新媒介形式对传播格局产生了颠覆式影响。但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突发事件易形成网络舆论焦点,现已成为新时代政府公共治理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7月10日,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对各地网信部门提出严防假冒仿冒行为、强化资质认证展示等13项加强“自媒体”管理的工作要求。这些新规对网络舆情治理有哪些影响?对新时代政府公共治理有哪些支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执行主任杨维东。


  13条新规规范网络舆情治理


  加强“自媒体”管理的13条新规,从注册核验认证、信息内容真实、运营获利管理、违规行为处置等方面进行规定,瞄准当前“自媒体”乱象,针对性强,为“自媒体”束紧监管“紧箍咒”。

  新规中一些新要求和亮点值得关注。杨维东说,如要求准确标注信息来源,引用旧闻旧事必须明确说明当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再就是,明确提出“一人一号、一企两号”的账号注册数量限制,禁止个人或企业操纵“自媒体”账号矩阵,不得以防止失联等方式诱导用户关注其他账号等。

  针对一些“自媒体”的营利属性,杨维东认为,运用“经济手段”强化监管也是一大亮点。对频繁蹭炒热点、制造谣言、博取关注的“自媒体”,采取清空粉丝数量、关闭提现权限、下架商品链接、取消广告分成、禁止付费打赏等举措,无疑会给那些存在违规行为的“自媒体”以“最强打击”。

  在杨维东看来,当前“自媒体”乱象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台疏于管理,一些网站平台履行网络内容管理主体责任不到位,严重破坏了网络生态。13条新规中有7条专门提到了网站平台的主体责任。平台不仅提供技术和服务,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坚守标准、严格把关是维护网络良好生态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网站平台应当加强对违规“自媒体”处置和曝光力度,开设警示教育专栏,定期发布违规“自媒体”典型案例,以警示“自媒体”做好自我管理。

  新规对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更具体、更全面的要求。杨维东对新规在3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一是明确管理部门管理方向,使地方管理部门在治理“自媒体”信息内容失真、运营行为失度等深层次问题上有了“利剑”;二是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新规促使其健全常态化管理制度机制,让网站平台对不良账号敢于动真碰硬,铲除“自媒体”乱象滋生的土壤;三是促进“自媒体”良性发展,新规再次划出“红线”,有助于推动营造清朗向上的网络生态,最终惠及广大网民和“自媒体”从业者。


  逐步完善新时代舆情治理规范


  新规出台后,中央网信办要求各地网信部门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强化业务指导和日常监管,切实加强“自媒体”管理。面对加强“自媒体”管理,完善新时代政府公共治理这一话题,杨维东分别对政府管理机构、平台机构、MCN机构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加强‘自媒体’管理方面,政府管理机构应强化责任意识,强化监管和业务指导。”杨维东建议道,“根据属地网站平台的运营实际、网民使用习惯等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主动靠前服务,抓住本地‘自媒体’发展的痛点难点,切实提升‘自媒体’管理的有效性。”

  本次新规进一步明确了平台机构的管理责任和义务,平台机构的主体责任落实是否到位对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杨维东认为,平台机构应从责任意识和技术提升两方面不断强化管理。一方面,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和危机观,强化平台审核和监管的责任意识,善于从具体工作中发现监管的盲点、弱点和问题;另一方面,对标通知要求,不断完善网站的审核、监管和事后追查等全过程、全时效的应用技术,为治理效果最大化提供技术保障。

  当下部分MCN机构为博取流量,频繁炮制话题、蹭炒热点,亟待规范管理。杨维东对此呼吁,MCN机构不能唯流量是图,必须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破除“流量经济为中心”的单一思维,树立“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并重”的辩证思维;其次,建立机构自身的制度体系,包括内容审核、监管和违规处罚机制,从根本上规范“自媒体”运营;最后,加强人员培训考核,将最新的政策要求和行业发展动态传达给工作团队,通过制度化的考评审查,打造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自媒体”从业人员队伍。

  新规的出台为“自媒体”从业人员创造了一个更加健康良性的网络环境,未来想要从事“自媒体”的人员需要有更清醒的头脑、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更专业的新媒体技术和更富创新的内容生产。“自媒体”从业者唯有着眼当下、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在未来收获丰硕的成果。


  构建自媒体时代舆情治理新范式


  厘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特点和演化规律,构建科学的舆情治理新范式,对政府防患于未然、化危为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维东在审视舆情事件生成的动因、演变规律及消亡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新范式,并提出应建立舆情生成期的预警机制、健全舆情扩散期的引导机制、完善舆情消减期的善后恢复机制。

  如何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成期的预警机制?杨维东通过研究总结道:一是建立全面立体的舆情监测体系,把网络圈群作为信息发现的重要渠道,建立覆盖“省级—地市—县区—乡镇—村社”各层级的信息监测网络;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析研判机制,做好非常态情况下舆情预警机制,在重大政策发布、启动重大工程、开展重大活动前,提前部署应对舆情方案;三是建立及时有效的舆情预控机制,通过构建预警指标、分解分级预警等方式考察由突发性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的综合传播情况,勾勒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晴雨表。

  及时有效地开展舆情引导处置工作是避免舆情进一步扩散,保证舆情走向健康、良性的关键环节。如何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期的引导机制?杨维东给出以下建议:一是建立健全舆情分级响应机制。舆情背后是民情,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差异化的应对策略,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要依据突发事件舆情走向、影响范围和程度,结合分级预警机制,启动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统筹做好实体处置和对外回应工作。二是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发布机制。在“自媒体”时代,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才能有效杜绝谣言传播,可综合采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等权威信息公开形式,通过公信力强的媒体发布最新事件进展及真实全面的信息等。三是要建多元主体交流互动、感染整合、交织集聚的结果。舆情调控疏导机制要坚持导向性、调控性、互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突发事件得到妥善解决,舆情逐渐衰竭,并不代表舆情完全消失,很有可能是“死灰复燃”,必须建立善后恢复机制。杨维东认为,在完善舆情消减期的善后恢复机制方面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建立健全舆情影响消除机制,重构政府与公众、媒体对话的新机制,进行多元化的议题设置,通过新闻发布、有效处置、及时追责等方式向公众展示政府的主动作为,重塑政府公信力;二是要建立健全舆情影响利益补偿机制,对受害群体有直接生命财产损失的进行物质补偿和救助,并出台相关政策,对有心理或精神层面伤害的进行消除和化解;三是要建立健全舆情影响责任追究机制,这既是事件处理的应有态度,也是政府负责任的表现,更是重树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