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客户端“宁夏人物故事‘绘’”系列报道
脚沾泥土味 笔染朝露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08
“退休前,一张桌子、一个话筒;退休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是村庄的孩子,全村822户村民看着我长大,我要守护他们的健康”“用脚步丈量青春,用汗水洗涤心灵”“33年前、5块钱,萍水相逢,你却给我那么多”……
从《“板报奶奶”王爱华:一辈子、一件事,传播党的“好声音”!》到《奶奶、妈妈和我:三代人、50年、一件事!》,从《一条路,108里,28年!》到《33年前的那一缕光,悲欣交集、光芒万丈!》,宁夏日报客户端以漫画为主特色,通过“宁夏人物故事‘绘’”系列报道,展现宁夏人物身上的时代之光。
小切口入手 报道有新意更有温度
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变化,受众对于说教式、枯燥式的内容报道早已失去兴趣,典型事迹的罗列多数只能感动报道者自己,而这样的新闻,千条万条也是白条。
而“宁夏人物故事‘绘’”系列报道则摆脱了典型事迹的罗列报道,让人眼前一亮。通过高颜值的封面漫画+好标题为第一切入点吸引受众,让好人、好事、好声音能传播、易传播,利于受众入脑、入心。
好看的外表更易于让人去了解有趣的灵魂。“‘50年来,宣传工作就是我坚守的事业。’宁夏贺兰县利民社区第一网格党支部书记王爱华,是一名有着43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几十年来她的工作地点从广播站到办公室再到社区广场,一直用心用情传递党的声音。”“灵武市郝家桥镇王家嘴村村医和苗的奶奶和母亲分别从医近50年、20年,在她们的影响下,和苗成为王家嘴村新一代年轻的村医。在这个小村庄,一家三代女村医从青丝到白发,走村入户风雨无阻,用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曲乡村医生的赞歌。”
纵观“宁夏人物故事‘绘’”系列报道不难发现,如王爱华、和苗这样执着与坚持做平凡事的普通人不仅是报道的主角,而且用更多的笔墨讲述出“坚持将一件小事不断做好就是伟大”中的细节。
如在《一个家庭、三代女村医,守护一个村庄半个多世纪!》中,报道写道:“‘那时候,奶奶忙起来顾不上我,我就自己找事做。有时候帮忙拿药,有时候帮着搀扶病人,感觉自己像个小医生。’和苗笑言,因为长期耳濡目染,小学时她就认识了不少药品。”“‘奶奶给我起名字叫和苗,是想让我成为庄稼地里的一棵苗,永远扎根土地。’和苗坦言,当处方单上第一次有她的独立署名时,那种感觉挺奇妙,小时候的梦真的实现了。”
从百姓的生活场景里、从市民没有察觉到的变化中入手,在一个个小切口、小场景的故事细节中,“宁夏人物故事‘绘’”系列报道让我们看到了宁夏儿女的果敢和奉献,以及新时代中普通百姓的作为与担当。
大主题叙事 内容有热度更有高度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不仅是新闻责任,更是群众的需要。而“宁夏人物故事‘绘’”系列报道正是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得报道在热气腾腾中不乏高度。
如在《一个家庭、三代女村医,守护一个村庄半个多世纪!》一文配发的记者手记中,记者写道:“和金苹、陆淑君、和苗,从她们身上记者看到了无数乡村医生的身影。她们与村民距离更近、接触更多,风雨无阻、随叫随到,无数这样的乡村医生扎根基层,筑起了健康中国的基石。”
再比如,《戍边八年,我站立在海拔4500米雪山之巅》一文通过描写来自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的马国军在雪域高原上驻守边界的故事,讲述在气候高寒、地广人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一年中有8个月处于封山期的世界屋脊上,有一群人把誓言镌刻在雪山之巅,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戍边卫国的赤胆忠诚和一心为民的坚定信仰。
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宁夏人物故事‘绘’”系列报道也因真情而更显生动。如“在这里,周围都是海拔五六千米的高山,昼夜温差大,白天阳光暴晒,紫外线强烈,夜晚温度骤降到零下45摄氏度左右,每位战士的脸和手都被晒脱了皮,黑黢黢一片。晚上站岗巡逻时,里三层外三层的大衣也挡不住透骨严寒,一次巡逻下来,冻得浑身僵硬,要好一会才能缓过来。相对于生理极限的挑战,对马国军来说,更难挨的是心理的煎熬。‘之前这里信号不好,我们都是用一台插卡的座机给家里人打电话,2018年后安装了4G网,可以用手机打电话、发视频,但逢年过节我们从不敢给家里人打电话,怕忍不住会哭起来。’”这样细节的描写,也让报道更容易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此外,“宁夏人物故事‘绘’”系列报道还充分利用了新的传播形态,在每篇报道中都增加“详情链接”选项按钮,将短视频、图片等加入其中,多角度展现出宁夏的好人、好事和好声音。而这些多重新闻产品和形态的结合,也让报道内容更加丰满,更好地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可以说,“宁夏人物故事‘绘’”系列报道不仅脚沾泥土味、笔染朝露香,而且通过小切口反映大时代,以小故事讲好大发展,以小宣讲传播大道理,是个不错的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