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党报人物报道的优势与嬗变

作者:沈海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07

核心阅读

  媒体融合改革后,报纸的内容生产都整体向新媒体转移,报纸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分发渠道。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各种内容海量产生、新媒体平台的泛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不应追逐这种趋势,而应当对内容生产定位进行调整,放弃一些无足轻重的报道,重点关注那些对公众生活和选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时间和政策上,即聚焦“引人入胜且息息相关”的内容,体现专业媒体价值。


  人物报道一直是报纸的拳头产品,许多典型人物穿越历史,历久弥新。

  传统媒体挺进主战场,党报的人物报道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呈现“此强彼强”的势头,表现在人物报道数量与比例增加、采访对象更加广泛、叙事的方式更加丰富、传播途径更加立体等诸多方面。

  全媒体时代,党报要在价值传播、舆论引导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既要积极拥抱互联网,也要发挥人物报道等原本的看家本领。


  人物报道为什么被受众青睐


  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张海迪……历史上,一个个鲜活的时代楷模,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以人物反映时代变化,是党报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切口,也是传播重要观点的有力抓手。以雷锋为例,自从《伟大的战士雷锋》等报道持续推出后,雷锋的故事家喻户晓,并且演化成一个符号,穿越时代,熠熠生辉。

  全媒体时代,传播双向互动,且有数据记录。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台州日报》为例——人物报道网络阅读率普遍高于同期的评论、消息,不少作品直接突破了10万的天花板。尤其是已经推出60期的“人物”版面,每周一期,每期一版,字数在6000字左右,篇幅上接近于报告文学。由于可读性强,超长的篇幅不但没有让读者望而却步,反而因为阅读“过瘾”,读者产生“追剧”的效果,稿件一出,自发的转发刷屏朋友圈。

  为什么人物报道能够长盛不衰?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人物报道满足了这种需求。所有的新闻都是人创造的,主角永远是人,即使是天灾,人们之所以关注,也是从天灾与人的关系出发,没有人的地方,即使龙卷风肆虐,也没有多大关系。

  相比于讲道理,人们更愿意听故事,故事尊重受众,将解释权交给读者。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说:事实上,讲故事的艺术有一半的秘诀就在于,当一个人复述故事时,无需解释。人性的闪光点、命运的转折、矛盾的冲突……人物报道天然更具故事性、贴近性。媒体上的人物报道具有非虚构的特质,真实让人物报道感人。当下,在传统杂志一片萧条之际,《人物》等人物类杂志却办得风生水起。

  新时代,人物报道点燃共情共鸣。人物报道依附于媒体,因此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凸显强烈的新闻性。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人物报道可以调动受众的想象力,进行二次创造,让受众感同身受般看到他方景象,了解人生别样可能,及产生所谓的代入感。

  “个性鲜明、命运共情”是人物报道更具人情味、更有感染力、更具传播力的基石。奋斗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见义勇为的普通市民、兢兢业业的基层干部……在人物报道中,受众可以“从一粒沙子看到一个世界”,从一个人看到身后的一群人。


  党报在人物报道上独具优势


  媒体融合改革后,报纸的内容生产都整体向新媒体转移,报纸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分发渠道。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各种内容海量产生、新媒体平台的泛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不应追逐这种趋势,而应当对内容生产定位进行调整,放弃一些无足轻重的报道,重点关注那些对公众生活和选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时间和政策上,即聚焦“引人入胜且息息相关”的内容,体现专业媒体价值。

  在数字时代,要吸引并留住受众,主流媒体就要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以用户为中心做好新闻报道,而其中人物报道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人格化叙述等特点,要优先成为传统党报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应当得到强化的部分。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党报在人物报道上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形成的公信力。采访是人物报道形成的基础。对被报道对象来说,普遍认为有悠久历史的党报更可靠、更信赖、更权威,接受采访是一种社会认同。而在作品传播过程中,受众也认为党报报道人物更真实可信。

  文字表达的优势。与其他媒体相比,报纸的长项在于文字表达,对于人物报道来说,文字具有穿越时空的表达能力。在人物报道上具备低成本、高产出的优势,同时,文本可以为演化短视频、海报等媒体融合产品提供基础。

  内容生产的人才优势。与自媒体相比,党报的专业采编与严格的审稿制度确保了内容生产的数量与质量。尤其是人物报道是主观色彩、文学色彩最浓的题材,无法用人工智能代替,党报在内容生产上具有人才积累的优势。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差异化竞争,指的是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企业在全行业范围中独特的东西。人物报道是党报的看家本领,强化人物报道是全媒体时代党报提升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选择。


  党报人物报道的迭代创新


  近年来,按照“应融尽融”“移动优先”的原则,传统媒体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在组织构架、报道内容、报道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寻求突破与创新。

  更多元的视角。党报开展人物报道的目的是彰显时代精神、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过去,那种单一、模式化的宣传模式逐渐被摒弃,将典型人物塑造成高大全的英雄,无法让受众产生认同。全媒体时代,受众接受信息渠道与价值评判体系的多元化,通过遴选和挖掘本土的可信、可亲、可学,有血有肉能与受众产生共鸣的“典型”,人物报道更具丰富性、多样性、地域性。

  在全媒体环境下,党报的人物报道的视角不仅对准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也要从普通人身上寻找闪光点、新闻点,“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体现报道的人情味与可读性。深刻理解和把握传播规律与受众心理,创新新闻叙事方式,聚合融媒体元素,提升故事感、逼真感,让人物报道有张力、有看头。

  更细分的定位。专栏、专版是党报打响品牌的重要手段。以浙江《台州日报》为例,在头版开设“身边的感动”栏目,这是一个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专栏,至今已经刊登了3900篇;专副刊每周推出一版的人物专版,这是一个注重可读性、大体量的长篇报道;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推出应季的人物专栏,例如“五一”前夕推出“劳动风采”,重阳节期间“银耀窗口”等;配合中心工作造势呐喊、树立榜样、弘扬正气,推出“抗疫先锋”“新警察故事”“科技追梦人”等专栏。

  更深度的开发。《台州日报》在人物专版上,每期都由总编辑配一篇短评。人物通讯与评论搭配组合,相得益彰,评论作为人物报道的延伸,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人物的精神内涵,放大了人物报道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轻量化的短视频以直观的影像或原生的语言使人物更具真实的魅力和朴素的感召力。例如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一等奖的《无胆英雄张伯礼》,讲述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故事。该作品通过将奉命出征、承包方舱、病床问诊、摘除胆囊、关仓大吉等碎片化的亮点有机串联起来,利用5张照片由外向内、剥丝抽茧般地诠释了张伯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一位国之大医的仁心。逻辑严密、节奏感强,更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习惯。

  此外,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网络视听的边界不断被拓展,人物报道与AR、MR、H5、动漫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在创作与融合中被赋予新的形式,带来更广的传播空间。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