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际出版企业高层论坛

共论创新出版 共话合作共赢

作者:本报记者 李婧璇 见习记者 商小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27

  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企鹅兰登(Penguin Random House)展位版权贸易洽谈现场。 本报见习记者 商小舟 摄


  “中国出版人要用好高新科技,使出版理念、方式、样式跟上世界潮流。”“努力构建新时代国际出版业中国的话语和交流,助力中国文化切实走出去、走进去。”“融合出版需要行业协同合作。”日前,在北京举办的“2023国际出版企业高层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及百余位国内外出版界高层人士,聚焦“创新出版 合作共赢”主题,共同探讨数字时代国际出版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与新举措。


合作共赢是发展的硬道理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提出,实现合作共赢,要在认清出版的本质功能、加强中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出版质量水平,以及高度重视出版创新四个方面下功夫。这也要求国内出版业要具备全球视野,紧跟国际潮流,通过加强战略谋划、内容建设、数字技术的应用,打造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国际出版格局。

  “国际出版业需要合作。通过合作,带动欠发达地区出版业发展,从而惠及全球出版业。国际出版业也需要创新。寻找新的方式来触达新的读者、寻找新的故事、创造新的产品,并且使用新的技术实现这一目的。”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卡琳·潘萨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当下,促进国际合作这项议题尤为紧迫,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要重视数据、补充数据。卡琳·潘萨表示,必须要找到创新性的方式,来弥合我们在数据获取方面的不足,更好地描画出版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与价值。第二,保护版权,抵御攻击。卡琳·潘萨指出,版权是出版业的基础。出版商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合作,保证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妥当的管理,增强版权带来的优势。第三,应对气候危机,出版业要承担起传达应对气候危机的知识等相关职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助力国际重大议题的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也观察到,多种阅读模式的需求,带来了多种业态版权输出的需求,国际出版合作的数字化趋势也在不断深化。中国出版业要重视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正视ChatGPT与人工智能对于出版业带来的“危”与“机”。对此,大学社可以以中外的校际合作为纽带,以高端智库建设为基础,通过打造智库和出版的协调联动机制,提升智库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传播程度,打开出版合作新篇章。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王华光以四川出版实践为例,提出要用不同的方式走读中国、写作中国,促进中外出版交流合作,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用实际行动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要以全球视野和能力竞争优质的内容资源,建立走出去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同时,他也表示,国际传播不仅要走出去,更要以开放的姿态请进来,构建国际国内出版资源互联互通、渠道共享的合作格局。


推动融合出版须多措并举

  “融合发展”热潮不止于国内,也为国际出版所关注。大家在出版融合的探索实践中充分意识到,不断归纳总结其中所涌现的问题,才能走好出版的未来之路。

  “当我们通过数字平台不断融合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到人和内容的互动性、消费者和我们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与消费方式。”剑桥大学出版社全球副总裁、英语教育全球总裁兼商务总监保罗·科尔伯特表示,媒体融合给出版业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往创造、发布和修改的线性模式已经淡化,线上的内容可以随时增添、删改,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场景进行使用。

  “出版方掌握着数字技术的核心,那就是高适应性的数字内容。更加密切地使用数字技术,利用它的生成性、灵活性、适应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好数字出版业。”科尔伯特指出,出版商应从多方面推动数字融合,包括实现多形态出版、运用数据分析开发新策略、探索新的变现模式和路径、解决与数字版权相关的版权和IP问题、寻求新合作以推动新领域的增长和创新。

  “新技术和新媒体对出版产业影响巨大,传统出版企业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在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茅院生看来,融合出版需要行业协同合作,尤其是在新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方面,单独的出版机构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出版企业联起手来。

  面对数字出版业务飞速增长、电子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线上教育产品不断涌现的环境,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章朝阳表示,海外读者的阅读方式、获取内容的渠道,以及内容的传播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版社要把握用户需求,实现供需精准匹配,针对不同国家的特点,努力设计出真正满足读者需求、功能明确、易于使用的融合出版产品。同时,出版社还要聚焦品牌建设,搭建数字内容平台,重点建设涵盖电子书、数据库、有声读物产品形态的数字出版产品和走出去的品牌。


积极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

  技术的发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要求出版业正视技术应用中产生的问题。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暨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提出,从数量、质量、效率与可检索性方面,AI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很多潜在的风险。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技术可以发挥更多的助力,但也需要明确制定使用技术的原则进行规范,基于正确的方式管理人工智能,培养使用者负责任地使用新技术。如保持内容透明度、增强学术界和从业人员体验感以及出版商和学术圈的参与度等。

  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总经理、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洋见证了大数据、语音识别、知识图谱、人工智能视觉和AIGC、ChatGPT等技术的演变,每一项技术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累。“最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而是要看怎样的技术能够为我所用。在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拥抱变化与新技术的勇气。”

  “在赋能出版业融合发展的同时,数字技术也为出版业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鹏飞也认为,出版与技术的关联一直是整个出版业变革的核心要素。这一轮技术革命推动了出版业在创作场景、编校场景、阅读场景与消费场景等四个方面的融合发展,也带来了版权悖论、机器生产内容的可用性等问题。“在技术发展的今天,作为以文化传承为主要功能的出版业,还必须要有一个意识,就是找到文化复制、生产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更好地帮助出版成为人类文明创新的活力源泉。”王鹏飞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