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发布
全面勾勒世界传媒发展格局与变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10
□本报记者 孙海悦
5月6日,由环球国际视频通讯社有限公司(国际视频通讯社,CCTV+)、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2022)》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在复杂的全球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介、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息共生关系,全面勾勒了2021年以来世界传媒发展和全球传播格局变迁状况。
六大特征与四点前瞻
蓝皮书认为,2021年以来,全球传播生态呈现六大特征:社交媒体平台混战打响,TikTok和抖音赛道领先;全球新闻业加快转型,“数字”与“平台”齐头并进;智能传播再发力,技术+媒介迈上新台阶,交互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将成为AI发展重点前景,NFT作为新型加密数字代币蓬勃发展,元宇宙辗转虚实勾画人类未来新想象;视频领域角逐激烈,短中长视频同台竞赛,中视频担当后起之秀,流媒体领域再破新局;全球视听业务加快向平台迁移,亚洲地区游戏市场前景广阔;数字治理亟待全球共建,数字反垄断与隐私立法并行发展。
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2022)》主编姜飞介绍,蓝皮书对全球传播生态前沿问题提出四点前瞻提示:全球平台媒体发展架构将撼动原有的信息传播局面,引来传媒行业持续思考;持续关注全球Z世代与银发群体新动向:数字消费势头迅猛,“懒”经济与偶像经济蓬勃兴起,数字适老开始进入中国社会整体发展议程;元宇宙和NFT合力构造数字人文景观,智能传播将进一步助力人类数字化生存;中国国际传播大跨步走向新时代,以新传播理念、新传播方式、新传播实践应对层出不穷的国际传播挑战,朝构建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降低不确定性的新国际传播秩序努力。
全球新闻业加快转型
蓝皮书指出,2021年以来,全球新闻业不断从实践业务拓展和理论范式研讨两条并行不悖的路径,呈现“数字”的深度转向和“平台”的发展走向。
在理论研究的范式拓展上,全球范围内的新闻学研究促进了数字新闻学新范式的崛起。在实践业务拓展上,全球新闻业不断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新闻报道、分发的模式在数字化转向这一方面渐入佳境。“创作者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许多平台已推出激励政策,鼓励有影响力的独立创作者、视频博主和播客源源不断地产出内容。2022年,在注重个人影响力和明星效应的“创作者经济”下,主流媒体将更加积极地融入人才争夺大战,吸纳更多有影响力的独立创作者,将明星创作者的收入与机构收入挂钩,建章立制以奖励那些能为机构带来更多收益的人。
同时,互联网新闻平台和平台型媒体的飞速崛起也预示着全球新闻业在“平台社会”的趋势之下拥抱平台、走向平台。应该警醒的是,“平台”接入社会尚且存在用户数据隐私权归属不清、“平台”的公共性难以界定和“平台”垄断造成不良社会后果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全球新闻业在走向“平台”的同时依旧需要保持一定的理性。
积极扩大媒体“朋友圈”
蓝皮书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媒体习惯在自有传播渠道或自己的账号、栏目发声,不太习惯在“别人的主场”上讲故事。近年来,中国媒体正尝试走出舒适圈,以与外媒合作、向外媒供稿、在他人平台发声等方式拓展传播渠道。
例如,新冠疫情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其他平台积极发声,与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南非、意大利等多国媒体以视频连线、直播访谈或发表署名文章等多种方式,主动讲述中国真实情况,驳斥西方媒体的歪曲与质疑。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报道传播范围,中国媒体积极扩大“朋友圈”,与外媒合作,通过联合采访、稿件共享、人员交流等合作方式加强对外发声,提升传播效果。例如,新冠疫情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美总站与全美电视节目专业协会(NATPE)、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墨西哥6频道以及苹果TV、亚马逊Fire TV等驻在地媒体机构展开合作,北美总站制作的抗击疫情专题纪录片《武汉24小时》在50多个国家的180多家媒体平台播出。地方媒体也积极利用本地资源,拓展合作,加强发声,如《新民晚报》海外版累计向18个国家合作华文媒体输出680余篇抗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