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深度自有“破圈”之力

作者:本报记者 杜一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1-18

  湖南日报社政法工作室主任王为薇在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上,分享了一个从浩瀚抗战历史中,打捞、追寻一位叫威廉·泰勒的美国人与中国人民的国际救援故事。

  这个故事,最终形成了“寻找威廉·泰勒”的报道。在报道推出后不久,就被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通过官方推特账号向全球推荐,并被众多主流媒体和海外社交平台转载。

  几经辗转探寻真相

  王为薇说,故事的起点,是一位老党员的郑重托付。

  2023年,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芷江飞虎队纪念馆馆长吴建宏,收到一封来自上海老党员沈宗桃的挂号信,里面附上了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1945年7月,毛泽东主席与一位名叫威廉·泰勒的美国青年在延安机场的合影。沈宗桃在信中说,泰勒是抗战时期援华的飞虎队队员。

  然而,当王为薇和团队在上海试图查找1990年泰勒来访的官方档案时,却一无所获。同时,吴建宏在飞虎队研究圈内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泰勒的信息。

  泰勒,到底是谁?几经转折,王为薇和团队最终从美国杨百翰大学兼职副教授陈尔岗那里确定了泰勒的身份——他是1941年威克岛战役中被日军俘虏的普通建筑工人,被日军囚禁在上海集中营3年多,在一次转运过程中侥幸逃脱。之后,他被善良的中国老百姓冒险救济,被八路军战士在40多天里辗转1500公里护送抵达延安。也正是在延安,他才开启了回国的旅程。在延安机场临别之际,他偶然遇到毛泽东主席,从而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在一次次燃起希望后,又一次次失望;在一次次失望后,又一次次鼓足勇气,直至找到最终答案……这个过程让王为薇和团队逐渐认识到:真实的深度自有“破圈”之力。

  同时,泰勒身份的“普通”,也让探寻真相的记者们认识到:当年那场不计代价的跨国营救,更加闪耀着超越身份的人道主义光辉。这种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对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生产“大精品”的三条路径

  “在流量浪潮中,主流媒体要保持内容定力,坚守价值坐标,着力生产更多具有正向能量、信息含量、情感容量、文本质量、传播流量的‘大精品’。”湖南日报社副总编辑蒙志军表示,“寻找威廉·泰勒”报道的案例,是湖南日报社系统性变革从开局破题向纵深推进,始终坚持内容创新的又一次探索实践。

  怎样才能生产出“大精品”?蒙志军给出了湖南日报社的三条探索路径。

  “小题大做”,讲好故事。“坚持挖掘‘冷门领域’的报道价值,通过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具体人物、生动细节呈现宏大叙事,用温情故事承载家国情怀,让主流声音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蒙志军在谈感受的同时还列举了近年来湖南日报社“小题大做”的案例——《湖湘独一档》《湖湘一万年》《大湖新记》等特色栏目,角度新颖,频频“出圈”;“烟盒建议”报道,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增强“四力”,贴近群众。从国内求证到越洋连线,报道团队展现了极强的专业韧性与新闻敏感,这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考证精神。蒙志军剖析“寻找威廉·泰勒”的成功经验时如此表示。而脱胎于《楹联里的湖南》报道、湖南日报社新升级的《楹联中国行》也是以敬业精神去探寻真相。

  胸怀天下,传播世界。近年来,湖南日报社结合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湖南特色资源,持续推进“海上芙蓉”国际传播计划,策划《出海记》《闯东盟》《留学中国》等栏目,推出《袁隆平老师,我们来迟了》《我从非洲带回一包“种子”》等爆款产品,坚持国际化视野探索“破壁实践”,探索出了地方媒体国际传播的“湖南模式”。

  未来,蒙志军信心满满,“在新闻理想的照耀下,主流媒体坚守价值底色、深耕内容品质、创新传播路径,内容‘大精品’必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