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推进系统性变革,强调提升“大中心”统筹力,以产品为核心牵引推行项目工作室制——

内容更加深度化 垂类更加精细化

作者:本报记者 张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1-18


  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22周年“于坚守中变革”战略发布会在京举行,近300位来自社会各界的合作伙伴共话对《新京报》未来发展的热切期待。

  “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媒体生态正经历深刻重塑。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变革,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命题。”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汤一原走上演讲台,“系统性变革已非主流媒体的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这句开篇论述,开宗明义地把会场焦点引向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一核心议题。


  五个坚守

  锚定变革航向


  “我们深知,变革与坚守从来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将在秉持‘五个坚守’中,持续推进媒体系统性变革。”汤一原说道。

  “我们将坚守主流价值,不断用建设性监督推动社会进步。”汤一原表示,坚守主流价值,是媒体变革不偏航的根本,《新京报》将持续加大民生报道比重,让每一篇报道都成为推动公共政策优化、破解民生难题的有力支点。在刚刚揭晓的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京报》调查报道《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获得一等奖。今年“3· 15”《杨铭宇黄焖鸡后厨乱象调查》报道推出后,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从制度上明确连锁企业总部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我们将坚守专业精神,用权威解读提升内容品质。”汤一原介绍,《新京报》将贝壳财经作为系统性变革先行先试区,如今已结出硕果。随着零碳研究院、AI研究院、资本市场研究院相继成立,贝壳财经成功入选国家经济宣传重点媒体。

  “我们将坚守理性立场,着力提升高流量内容的原创比例和深度比例。”在汤一原眼中,坚守理性立场,是追求“高质量大流量”的关键。对此,《新京报》不断集中优质资源,持续向互联网主战场集聚,目前已构建包含我们视频、贝壳财经、动新闻、新京报评论等在内的头部账号方阵。

  “我们将坚守开放态度,强化政媒联动。”汤一原表示,《新京报》与监管部门在信息发布、品牌共建、公众教育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推出了如“小城看中国”“中国答案”等政务宣传新样板。聚焦万亿城市、数字经济、青年消费、老有所养等议题,已发布百余份报告,助力破解公共治理难题。

  “我们将坚守人文情怀,用善意传递温情。”汤一原介绍,《新京报》打造新京公益平台,关注平凡个体发出的微光。“公益回响计划”发布一年来,报社联合全国妇联策划公益主题报道《绽放》,联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健康指南针”公益项目,与中国铁路北京局合作发起“慢火车公益行”项目等。

  在汤一原看来,坚守主流价值,是为了确保变革的航船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轨道;坚守专业精神,是为了保障变革的进程不被杂音干扰;坚守理性立场,是为了力求变革的声浪影响更深、传得更远;坚守开放态度,是为了确保变革赋能用户与同行共享;而坚守人文情怀,则是为了让变革的成果凝聚奋进的力量。


  七项举措

  推动变革全面深化


  “坚守让我们始终有根,变革让我们不断向上。”在阐述完“五个坚守”后,汤一原开始讲述《新京报》推进系统性变革的七项举措。这七项举措围绕系统集成、内容生产、传播布局、技术赋能、资源链接、评价考核、人才战略展开,将系统性变革从局部探索向全面深化的新阶段推进。

  “以提升效能为目标,我们将建立‘大中心制’+‘小工作室制’相融合的组织架构。”汤一原表示,一方面,《新京报》将重组九大中心,提升“大中心”统筹力,侧重打整体仗,注重多兵种协同,形成“采编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以产品为核心牵引推行项目工作室制,聚合内容、运营、市场等跨部门跨中心资源,形成小团队、强指挥、快反应的扁平化灵活作战部队。“搭建既能‘统’起来,又可‘垂’下去的组织架构。同时,裁撤合并与主战场关联度弱、产出效能不足的部门岗位。”汤一原表示,此举旨在集中人、财、物优势资源向互联网主阵地倾斜。 

  “我们将进一步减少简单信息发布,杜绝无传播生产,内容原创部门将向全面推进深度化转型。”汤一原谈道,《新京报》将紧扣互联网语境下的深度报道逻辑,做精时事评论,做强民生调查,做专经济报道,做大新型智库;推出“内容共创联盟计划”,广泛链接社会优质创作力量,构建开放、共赢的内容生态。“‘十五五’期间,我们将拿出500万元设立奖项,加大优质精品内容奖励力度。”汤一原加重语气说。

  为了让新闻宣传报道的触角更好地连接受众,《新京报》进一步强化传播布局。“我们将发力垂类品牌,特别面向年轻用户群体打造IP,实行圈层化运营。”汤一原表示,《新京报》将在巩固现有品牌矩阵优势基础上,大力发展垂类账号建设,针对年轻人,着力打造“年轻人研究所”“后峰青年”“硬壳”“财经就这YOUNG”“关键角色”等年轻化垂类IP;聚焦新一代老年群体,打造“活力银龄”IP,以形成层次清晰、覆盖广泛的内容传播运营体系,同时完善与第三方平台的协同机制,推动优质内容从平台传播向自有平台沉淀。

  良好的资源链接不仅可以提升传播效率、扩大影响力,而且可以实现精准触达目标受众。“我们将充分整合资源,打通渠道,升级服务功能,帮助合作伙伴实现价值最大化。”汤一原介绍,《新京报》将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强化视频服务、咨询服务、数据服务、整合营销服务四种能力。视频服务方面,将为政务和商务伙伴提供高水准、个性化融媒服务;咨询服务上,以智库报告、舆情分析报告实现“分钟级响应、全周期覆盖”;数据服务依托贝壳财经和新京智库输出权威报告,搭建行业评价体系;整合营销服务则推出“价值生态圈计划”“资本市场助力计划”等。

  《新京报》系统布局AI在内容生产上的全流程应用,以提升用户体验。“动新闻品牌将实施‘AI +视频’计划,可视化产品推行‘AI+设计’,实现海报智能化制作与版式优化;财经报道领域启动‘AI+数据’项目,运用智能摘要工具提升数据处理效率,推出‘AI财报’等产品。”汤一原表示,《新京报》将同时深化3D建模、AR、VR等沉浸式技术在融媒报道中的应用,“通过技术手段精准还原难以触达的新闻现场,为用户带来更具沉浸感、代入感的内容体验。”

  为实现高质量与大流量的有机统一,《新京报》摒弃单一流量思维,不搞“一刀切”,实施差异化平台考核权重。汤一原表示,《新京报》将构建覆盖全媒体产品策划、生产、运营、评价的全链条考评体系,建立包含传播广度、用户参与、内容价值、效果转化等维度的综合性指标池,考核触达率、互动率、用户认知和传播效果。同时,建立常态化监测、分析与反馈机制,推动内容生产从“追求数量规模”转向“深耕创造价值”,从“追求单一流量”转向“提升综合影响力”,以实现精准有效传播。

  各行各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此,《新京报》在系统性变革中持续细化全媒体岗位设置,“我们将在传统采编岗位基础上,推动分工精细化、专业化,设置AI应用工程师、数据标注师、舆情分析师、动画师、分镜师、研究员、融媒体产品经理等新媒体岗位,将新闻生产工种细分至36种。同时,加速推进‘三个一’人才结构转变:锻造一支适应多介质生产的采编队伍,培育一个胜任全案服务的经营团队,建立一套全媒体人才职级评定激励机制。”汤一原表示,《新京报》要让“善用技术、精于传播、厚植服务”的新型人才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