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河南省信阳市归拙园书屋:
“书香+”让阅读火起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1-03
阳光透过窗棂在木质桌案上洒下阴影,孩子们盘腿坐在桌前,手中拿着经典书籍齐声朗读着。这是10月22日,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镇归拙园举行的农家书屋阅读活动场景。
其实在归拙园里,不仅有诗词诵读声在古韵小院回荡,还有村民围坐探讨农技书籍,公益银幕照亮求知目光……这样一座集阅读、体验、交流于一体的复合型书屋,正成为撬动乡村全民阅读、深化基层文化建设的创新支点。它探索的“书香+”多元路径,让阅读从静态走向动态,有效提升了文化阵地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书香+主题活动”:
深耕阅读土壤 建构精神家园
如何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村民“想来、爱来、常来”的精神家园?浉河港镇归拙园书屋的答案是:让阅读“活”起来、“热”起来。每月雷打不动的农家书屋读书会是核心抓手。“我们绝不搞形式主义,关键在于引导村民从阅读中真正受益。”浉河港镇党委宣传委员、副镇长杨开程强调。这些读书会精心设计主题,紧密融合时令节气、本土农事习俗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紧扣群众需求,不断推出接地气、冒热气的活动。
活动效果也在读者身上得到了生动的印证。小读者刘洪涛参加了一期红色主题读书会后,眼神里闪烁着光:“书本里那些英雄的故事,爷爷们讲的过去,好像一下子变得特别清晰、特别近,心里头暖暖的,感觉有股劲儿在悄悄长出来。”这种由阅读激发的共情与力量感,正是全民阅读深入人心的生动体现。读书会已成为连接邻里、涵养乡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文化纽带,让阅读的种子在浉河河畔的乡土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书香+文化体验”:
激活传统魅力 拓展阅读外延
归拙园书屋深谙,吸引人、留住人,需要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沉浸式体验。依托其古色古香的环境,书屋创新推出“古风书会”和“汉服阅读”活动。
据浉河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郑明玉介绍,活动绝非简单的“穿汉服拍照”,而是以深度阅读和文化浸润为核心。参与者身着汉服,沉浸于古文诵读、诗词飞花令等环节中,在特定的文化场域里与经典文本对话。同时辅以汉服体验、古风摄影、茶道品鉴等互动,让阅读行为本身成为一种富有仪式感和美学享受的文化体验。
这一创新模式也显著提升了书屋的吸引力与文化品位。来自信阳市区的游客高甜初次体验后赞不绝口:“穿上汉服,捧着诗卷,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太独特了,既静心又养性,下次一定喊上朋友再来!”更可喜的是其对本地青年的影响。青年村民林润泉坦言:“以前觉得传统文化有点遥远,现在通过这种有趣的活动参与进来,读诗词、学礼仪,兴趣和认同感大大增强。书屋对我们来说,不再只是借书还书的地方,更像一个活态的文化传承空间和精神交流的‘文化沙龙’。”
“书香+公益共享”:
普惠各类群体 共建阅读社区
归拙园书屋秉持公益共享理念,致力于让阅读之光温暖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其重要举措之一是定期进行公益电影放映。
影片遴选紧扣农村实际,聚焦红色经典、励志成长、科普教育等主题,满足不同年龄层村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块幕布,几排板凳,光影流转间,知识在传递,情感在共鸣。村民曾丹在观看一部励志影片后,深有感触:“电影里的故事,像一阵暖风吹进心田,勾起回忆,也让人对未来的日子更添了几分盼头和干劲。”公益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用光影语言讲述故事,传递价值观,丰富了乡村文化供给的形式。
书屋的共享精神更体现在营造社区归属感上。镇村干部与村民常在书屋小院共聚:一起动手包饺子、围坐欣赏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朗诵节目或乡土歌舞。欢声笑语中,邻里情谊在书香墨韵里悄然升温,书屋成为充满人情味的社区文化共同体。“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持续创新,让这方小小的文化天地永葆活力,真正成为群众离不开的‘文化客厅’。”杨开程描绘着书屋的未来。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书屋是文化的载体。归拙园书屋的实践证明,只要用心用情,小小的书屋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它用阅读点燃希望,用文化滋养人心,用创意激活乡村。归拙园书屋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颜值”与“气质”,更在于它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
据统计,浉河港镇归拙园书屋自运营以来,已累计举办各类公益阅读活动、读书会、文化体验、电影放映、社区联谊等超过40场次,吸引参与群众逾1000人次。活动覆盖了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乡村主要群体,让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和均等化落到实处。
如今,走进浉河港镇归拙园书屋,书页翻动声、游客谈笑声、传统雅乐声交织在一起。这间“可游可读”的书屋,正以其兼具“书香”与“烟火气”的创新探索,在青山绿水间描绘出一幅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