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应成为你自己

作者:李泓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7


  这本世界顶尖科学家访谈录,源于一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年轻学子对科学精神的虔诚追寻。他们在“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上,在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和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的引领下,洞开 10位全球顶尖科学家的智慧之门,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他们的科学探索、人生感悟和近乎奇异的故事。

  在公众的想象中,顶尖科学家常被简化为“天才”或“权威”的符号。然而本书的独特在于,它还原了科学家作为“人”的丰富性。读者会看到亲切如邻家大婶的诺奖得主格雷德在化妆间接受采访,谈及23岁发现端粒酶那天,“我回到家开心地跳起舞来”,她坚信,“好奇心和怀疑是创造新事物的关键”;喜欢打鼓的“机器学习之父”乔丹,用“堪称异类”形容不断在各专业领域跳来跳去的自己,他不但安慰说,AI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类,更慰藉年轻人,“我到30多岁,职业才逐渐成形”;获2024年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的克莱因伯格,大脑中仿佛有一个算法与社会深刻交织、让万物茁茁生长的神秘世界,让他不断脑洞大开……这些故事打破了科学家的“神坛”形象,展现出科学探索的真实图景:它并非一帆风顺的荣耀之路,而是充满试错、困惑与坚持的荆棘之旅。

  这种叙事,恰恰让科学精神更加触手可及,从年轻人的作品中,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对未知的敬畏、对真理的执着,以及那份独属于科学家的浪漫。

  上海,这座兼具开放性与现代性的城市,为顶尖科学家的叙事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语境。多位科学家提及对上海的奇妙感受,以及通过上海顶科论坛这座“桥”,他们与中国科学家的美好合作。他们坚信,科学前沿的探索离不开全球化,离不开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合作。在气候变化、技术伦理、竞争合作等争议频发的今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密而复杂。本书的访谈也无意间构成了对这一命题的集体回应。

  多位科学家如诺奖得主谢克曼一样,热情展示对国际科学交流合作的坚持,他说,促进知识自由流通和共享,“我将不断发声”;出生在中国哈尔滨的埃菲,则对中国地方政府对科学的尊重心存敬意,“有任何困难,我们都可以找到政府对话解决”;罗兹期待女孩子们能充分享受选择自由,不为外界的期待所支配,只应成为自己。

  是的,“只应成为自己”,这是科学家对“下一代”最动人也最深刻的期待。他们不约而同地鼓励年轻人“保持怀疑”和“敢于提问”。这种对批判性思维的珍视,正是科学精神薪火相传的核心。

  事实上,这些访谈的“非科学价值”更加打动人心,它们揭示了人类共通的品质——好奇心、勇气与坚持。

  是的,科学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视角。用证据思考,用逻辑判断,用热情探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同学们用年轻的笔触记录了科学思想的光芒。他们的追问与书写,是一次鲜活的新闻采写实践,也是对“科学传播”的最佳实践。本书不仅是10位科学家的人生片段,更是一封“邀请函”,邀请所有读者——无论你是否从事科研——以科学精神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

  愿这本书成为一扇小窗,窗外是温暖人类数千年的科学星空,窗内是每一位平凡如你我皆可点燃的智慧灯火。

  《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

  李泓冰 主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5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