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国造纸业: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据主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5
我国造纸企业适应升级需求加强技术创新。本报记者 祝小霖 摄
中国造纸工业历经数十年高速发展,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但当前正面临产业链重构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挑战。笔者结合行业实践,从成就回顾、困境剖析、发展建议三个维度展开探讨,旨在为中国造纸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与方向。
从规模扩张到技术突破
在全球造纸产业版图中,中国的产能优势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核心力量。以2023年行业数据统计为例,全球纸及纸板总产量达到4.01亿吨,中国以1.32亿吨位居第一,占全球总量的1/3。美国、日本、德国等产量位居第二至第六国家的纸及纸板总产量仍较中国少400万吨,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造纸行业的产能优势。这一成就的背后,是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第三到90年代中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再到如今稳居世界第一的持续突破。
除了规模上的领先,中国造纸工业在纸种结构优化上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从单一供给到精准适配需求的转变。包装用纸从早期灰底白纸板转向多层瓦楞、箱纸板及折叠卡纸纸板,适应消费品出口升级需求。文化用纸中,印刷书写纸完成设备换代,引进年产80万吨大型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显著;新闻纸因互联网冲击需求下降,印刷纸目前主要依赖图书馆等场景,需警惕自媒体带来的替代风险。在生活用纸领域,中国的消费潜力正逐步释放,2024年人均生活用纸用量达到9.4千克,不仅高于全球5.4—5.8千克的平均水平,更展现出巨大的增长空间。相较于美国26千克、日本17—18千克的人均用量,中国生活用纸市场仍有增长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产造纸装备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转变。幅宽6.6米、车速超1000米/分钟的箱板瓦楞纸机可实现无进口部件运行;幅宽4.2米、车速1800米/分钟的卫生用纸设备稳定性达标。国产设备因诞生于严格环保政策下,节能环保水平优于进口同类设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展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行业仍面临多重困境
尽管中国造纸工业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行业仍面临着多重核心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源于行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从外部市场格局来看,当前,全球市场呈现产能过剩特征,即买方掌握话语权,而中国造纸行业在国际贸易中仍以卖产品为主,缺乏定价权。同时,全球经济格局变革加剧,海外投资遭遇高关税壁垒,行业发展面临多重约束。中国造纸业需充分用好政策与利好条件,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占有率,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从产品输出转向需求共建,在贸易中争取主动。
从行业内部结构来看,需求变化与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制约行业转型的关键瓶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能与需求失衡,近年产能集中释放叠加市场需求不振,部分企业陷入高产能、低开工困境,尤其在印刷纸领域表现突出。二是纤维原料瓶颈,植物纤维在数量和质量上双重短缺,废纸进口减少后,国产废纸质量难以满足高端产品需求,导致部分企业陷入降本增效内卷。
理性投资寻找新赛道
随着市场更迭,造纸行业追求单机效率的规模扩张模式已不可持续,国产设备投资成本低、质量达标,市场竞争焦点转向产品对路。造纸行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寻求增长点。一方面,聚焦需求端,避免盲目扩产,优先调研多层瓦楞、生活用纸等增长性纸种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开拓新兴区域,关注东欧、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快速消费品生产基地,这些地区有望成为包装用纸消费增长新的路径。
创新是破解困境的核心抓手,需落地三大方向。一是市场创新,寻找新赛道,如绿色包装材料等,拓展产业链长度。二是管理创新,以市场结构变化为导向,优化生产组织与资源配置。三是产品创新,通过差异化提升附加值,例如某造纸企业通过质量升级使箱板瓦楞纸产品价格合理提升,验证了提质增效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要强化绿色转型与数字化升级,明确造纸行业作为绿色材料行业的地位,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材料拓展方面,突破单一应用,向生物基材料、可降解材料延伸,推动企业从造纸厂向绿色新材料企业转型。数字化基础建设方面,未来工厂机器人应用需以硬件升级为前提,建议企业在设备改造中配齐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装置,为智能化生产奠定基础。
中国造纸工业已实现从小到大的跨越,但由大变强的道路仍需突破贸易话语权、原料瓶颈、转型阵痛等挑战。行业需坚守提质增效、确保盈利底线,通过理性投资、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据主动,推动中国造纸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作者系中国造纸学会原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