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扬子晚报》新闻摄影作品《罕见!江苏火烈鸟与麋鹿同框》
一幅摄影作品定格中国生态之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4
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时,《扬子晚报》刊发的作品《罕见!江苏火烈鸟与麋鹿同框》获得新闻摄影类三等奖。这不仅是麋鹿和火烈鸟被罕见地拍下同框,而且生动反映出了我国生态保护的成效。作为主创人员,我来分享一些作品背后的故事。
初衷:追寻麋鹿新家园的生态故事
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江苏盐城考察新四军纪念馆时,馆内一幅蔚为壮观的麋鹿图吸引了他的目光,点赞盐城是“麋鹿的天堂”。两天后,我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在盐城最美的季节,探寻盐城麋鹿新种群的近况。
盐城与麋鹿的故事是一段传奇。这种原产于中国的珍稀动物,曾经在中华大地上绝迹百年。1986年,39头麋鹿从英国重归故土,被安置在大丰自然保护区。近40年的守护与培育,如今大丰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已经壮大到7840头,其中野生种群达到3356头,已然成为世界面积最大的麋鹿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
随着种群数量的不断扩大,这些充满活力的野生麋鹿已不满足于占地面积4万多亩的大丰麋鹿保护区范围,它们向周围辐射,勇敢地拓展着自己的栖息地。我此行的目的,是要追寻那些勇敢走出保护区的野生麋鹿。听说向南迁徙到东台条子泥湿地的野生种群已经达到千余头,这片新兴的栖息地成为我此次采访的重点。
邂逅:湿地上意外的“粉色访客”
12月6日清晨,我驱车来到东台条子泥湿地公园。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这里每年迎来数百万只候鸟越冬,记录到的鸟类达412种,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站在观景台上,我举起望远镜开始搜寻麋鹿的踪迹。一望无际的滩涂上候鸟成群结队,然而麋鹿始终不见踪影,就在我准备稍作休息时,镜头远处的一些“小点”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群体态优雅的大鸟单腿伫立水中,它们的身姿让我想起丹顶鹤,但羽色似乎透着淡淡的粉红,这个发现让我心头一震:难道是火烈鸟?
为了确认这个“惊人”的发现,我迅速来到距离更近的观测点,借助景区的高倍望远镜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得真切:修长的双腿、优雅的S形脖颈,还有那独特的粉红色羽毛——确实是火烈鸟!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它怎么会出现在江苏的滩涂上?
激动之余,我立即查阅资料,这才了解到,原来这些美丽的客人已经连续9年来此越冬。2015年冬天,第一只野生火烈鸟首次造访条子泥湿地公园;2023年冬天,来到这里的火烈鸟已经达到创纪录的14只。
突破:转瞬即逝的拍摄挑战
我立即取出无人机,准备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画面。我选择使用无人机的7倍长焦功能,在安全距离外进行远距离拍摄。在无人机的长焦镜头中,火烈鸟独特的粉红色和S形身体与水面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随着火烈鸟腾空而起飞离水面,我的快门也一刻不停地按动着。它们的飞行速度极快,无人机画面则有着严重的延时,很难跟上飞行的节奏,严谨规划、精确构图此时已完全失效,我只能依靠多年积累的摄影直觉预判火烈鸟的飞行轨迹,进行连续拍摄。
在全身心投入拍摄的过程中,我几乎忘记了最初寻找麋鹿的目的。无人机的屏幕上,火烈鸟优雅的身姿与水面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就在某个瞬间,我似乎瞥见画面远处有一只“小鹿”一闪而过,但当时完全被火烈鸟吸引,无暇他顾。
“意外”接踵而来。我收回无人机查看刚刚拍摄的成果,在几百张图片中,看见了这张让我兴奋不已的摄影作品。画面的左上角,正是我此行的目标——麋鹿,下方则是飞行中的火烈鸟。众里寻它不见踪影,画面中的麋鹿却刚好回首,看向火烈鸟的方向,两者交相呼应,整个画面干净利落,宛如一幅油画,这个稍纵即逝的瞬间被定格,让我内心的激动与震撼难以言表。
我隐隐觉得,我遇到的这个巧合,很可能是首次被定格。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让我立即开始求证。我立即与东台市宣传部门联系,得到的答复是他们从未见到过两种生物同框的新闻摄影作品。我仍不放心,又向当地著名的鸟类生态摄影师咨询,得到的回答是火烈鸟和麋鹿经常被分别拍摄到,但从没听说过有人拍到两者同框的画面,应该是首次拍到。为了稿件的严谨性,我斟酌再三,并没有用“首次”这个词给图片定义,而是用了《罕见!江苏火烈鸟与麋鹿同框》这个标题。
价值:影像背后的生态意义
2023年12月7日,这幅摄影作品在《扬子晚报》A1版隆重刊发。与此同时,报社新媒体矩阵全面启动:网站、客户端、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同步推出图文报道和短视频产品。
这幅展现生态和谐之美的照片迅速引发热议,和谐共处的画面深深打动了观众。20多家主流媒体主动转发这一罕见的“视觉同框”,扬子晚报客户端的单篇阅读量迅速突破50万,全网总传播量达到500万次。
由于这是首次捕捉到两种珍稀动物同框的瞬间,盐城当地的新媒体和文旅账号纷纷进行二次创作和转发。最令人欣慰的是,很多人都表示因为这张照片,第一次知道江苏盐城有野生火烈鸟栖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刮目相看。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专门前往条子泥湿地公园,希望一睹火烈鸟的风采。
这幅摄影作品不仅仅是一张好看的新闻照片,它的背后更蕴含着中国生态建设的足迹。麋鹿的回归与繁衍,是中国生态保护的成功案例。从1986年的39头到如今的7840头,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中国生态保护成果的体现。野生麋鹿的不断扩散证明了盐城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它们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而火烈鸟的连续9年到访,更是对盐城生态环境的高度认可。
当“麋鹿天堂”与“鸟类天堂”同框,当两种原本永远无法相遇的物种齐聚,它们的背后是盐城生态建设的缩影,是水韵江苏的生态成绩单,是中国持续生态保护的一幅美妙画卷,是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动物界“样本”。
(作者系扬子晚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