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制度—产业—技术”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作者:陈世华 汤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4

  语料库的意识形态偏差,映射出技术系统在运行中无意间复制和放大了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权力结构。这类偏差渗透于数据筛选、算法偏好与最终输出等多个环节。它并非单纯的技术缺陷,而是数字时代知识生产机制所蕴含的社会性。当语料库成为塑造社会认知的重要基础时,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分配不均必然会影响认知的公平性。鉴于此,如何通过制度引导、产业协作与技术创新构建有效的治理范式,成为平衡技术与社会价值的关键命题。

  在制度层面,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兼具文化包容性的制度规制体系。要建立主旋律引领的全生命周期治理机制,在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及应用中嵌入意识形态安全框架,通过相关制度引导明确语料库须动态公开语种分布权重、性别平衡系数和多元文化覆盖率,如地域特色词汇、青年亚文化术语收录比例等,并设立国家级数据伦理审查机构,对语料库的价值观导向进行常态化审计;要完善开放包容的协同治理模式,组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多民族文化研究者和技术伦理委员会构成的跨学科监督体系,制定兼具政治原则性与文化多样性的量化指标,在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基础上系统性纳入少数民族文化、非遗符号和国际友好型话语表达。此外,强化导向明确的动态风险评估制度,开发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料基准库的对抗性测试模型,重点扫描历史虚无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群体偏见等风险节点,通过对风险数据进行针对性干预实现意识形态纠偏与文化生态平衡的双重治理目标。

  在产业层面,构建开放共享的分布式语料生态。通过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联动,推动企业、学术机构和公共部门释放异构数据资源(类型、格式、结构或来源不同的数据集合),形成覆盖多模态、多语种及多文化圈层的协同网络,从而破解语料库的意识形态垄断。针对低资源语言与边缘群体话语的“数据荒漠化”问题,需建立文化多样性补偿机制,构建动态更新的细分领域语料库,通过数据增权打破符号在影响力上的结构性失衡。与此同时,开发基于意识形态包容性、文化表征均衡性的语料质量认证标准,引导产业从粗放式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伦理竞争,重塑语料市场的价值评估体系。

  在技术层面,突破传统统计模型的认知局限,向价值敏感的计算范式跃迁。核心路径在于构建伦理—算法的双向映射机制: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感知建模框架将伦理约束编码为可计算的量化形式,利用反事实数据并结合动态对抗训练持续优化模型,从而消除语料中隐含的文化霸权影响;另一方面,开发多模态价值观对齐引擎,借助强化学习实时评估生成内容的文化包容性,确保技术输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此外,需探索知识引导的混合智能范式,将外部结构化知识库与数据驱动模型深度融合,通过先验规则校准统计偏差,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中开辟人机协同的第三条道路——既非纯粹的概率霸权,亦非僵化的教条灌输,而是基于文明对话的动态平衡。

  (本文摘选自《中国网信》202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