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新媒体未来发展应解决什么?

作者:胡正荣 郭海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4

  随着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进程进一步加快。面对传媒生态的深刻变革,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着手解决渠道布局与精品供给问题,解决人机协同机制优化与传播效能提升问题,解决盘活资源禀赋与创新融合运营问题,解决以数据驱动支撑媒体科学决策问题,解决激活人才存量与补充人才缺口问题,成为主流媒体新媒体守正创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趋势。

  加快优化阵地建设 推动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升级

  主流媒体要以互联网化的产品思维、用户思维不断优化内容和形式,在各平台百花齐放基础上,做深做优内容精品,彰显主流媒体担当与责任。

  一是构建全链条内容精品化生产体系,筑牢核心竞争力根基,以突出的内容优势赢得传播优势、以传播优势赢得市场认可。通过推进实施品牌强基战略,建立IP孵化基金与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充分挖掘所在地域特色资源,打造系列垂类品牌,形成具有区域乃至全国竞争力的内容品牌矩阵。

  二是要推动全域化渠道融合,形成并强化新媒体矩阵传播合力。通过建设区域新媒体联盟,建立一体策划、一体采访、一体考核协同机制,整合区域内或跨区域的各类主流媒体力量,促使各级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形成执行合力、宣传合力与发展合力,进而推动构建上下联通、立体覆盖的大宣传格局。

  三是依托国内外热点大事件布局“直播+短视频”,抢占网络舆论高地。在注意力竞争激烈与算法推荐盛行的当下,主流媒体新媒体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可重点围绕国内外热点事件,发力直播与短视频,通过提前策划、周密筹备,第一时间展开全方位、矩阵化的宣传报道,在舆论引导中占据主动。

  在新媒体建设发展过程中,主流媒体同时还应聚焦推动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升级,着力推进技术系统创新与升级,以人机高效协同和集成发力赋能内容生产与传播,切实提升主流媒体新媒体传播效能。

  深度挖掘资源禀赋 创新融合运营释放媒体活力

  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盘活自身和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注重本地服务资源,构建城市服务入口,对于做优做强主流媒体新媒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可探索将政务服务高频刚需属性与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相结合,实现互补与共赢。各地主流媒体可在新闻客户端建立本地服务入口,通过政务服务聚合建设线上社会治理平台,全面深度参与区域政务服务、民生服务,探索拓展“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变现模式,实现从内容引流到服务留存再到价值转化的运营闭环。

  二是可牵头建设统一的政务数据中台,打破部门数据壁垒。依托主流媒体建设数字政务平台,推动政务相关部门共建共享。通过打造统一大数据底座,深化数据整合和信息整合,有利于推动实现信息采集、事件处置、舆情预警、指挥调度等功能,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一体化水平。

  三是应加快数字资产化进程,构建完善涵盖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交易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在完善数据确权机制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多样化数据应用场景,如面向企业可提供精准营销服务,面向政府部门可提供定制化舆情分析报告。与此同时,主流媒体还可在激活数据要素过程中拓新商业模式,在智慧城市、在线教育、文旅融合等领域尝试培育新业态。

  激活存量引进增量 补足全媒体人才结构性短缺

  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数字技术的人才短缺问题,应基于主流媒体新媒体发展实际与方向,探索实施精准引才战略,补充人才缺口。通过探索实施靶向引才计划,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等的联动机制,定向引进掌握算法开发、数据挖掘、场景建构等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如探索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高校共建全媒体综合实验室,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将新媒体发展需求融入课程设计,实现人才供给与业务需求的有效对接。

  同时,主流媒体还需逐步打破传统的组织架构壁垒,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才能进能出的灵活管理体系。加快完善动态流动机制,激活人才存量。通过跨部门轮岗、项目制组队等形式,推动采编、技术、运营等岗位人才双向流动,着力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通过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全员全程考核,对策采编管等各环节、各岗位的工作实行量化考核、绩效管理,全员按劳分配、按效果实行政策奖补。

  面向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主流媒体应优化人才结构,构建完善以基础培训、专项提升与跨界赋能互为支撑的立体化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成效,可定期开展全员参与的全媒体生产与传播实训演练,强化主流媒体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要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增设新媒体技术、数据运营等评审方向,将业务创新成果、传播影响力等纳入评审标准,激发新媒体从业人员创新积极性。

  (作者胡正荣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郭海威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