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扬文集》以质朴文字呈现中国乡村文明的根脉与温度,90岁铁扬深情地说——

“我是一个幸运的劳动者”

作者:本报记者 杨雅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3

  刚刚过完90岁生日的作家、艺术家铁扬,日前现身中国现代文学馆——《铁扬文集》首发暨研讨会现场,同大家分享“我是怎样弄起文字来的”,他说:“我本是一位艺术家,写文章纯粹是兴趣使然。但写作的兴趣有时候超过了我的本行,使我对本行有时候反而‘三心二意’。”喜欢文字创作是因为心里的故事太多,而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童年。“不仅是枣树开花、燕子衔泥,我身边还有与我日夜相处的亲人和近邻,他们给予我的温暖和爱以及许多美好瞬间伴我终生。”铁扬深情地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劳动者,对写作的欲望从未泯灭。

  《铁扬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共计87万字,包括散文集《母亲的大碗》《等待一只布谷鸟》、艺术散文与随笔集《大暑记事》、中短篇小集《美的故事》、长篇小说《大车上的我》。“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更是一部记录艺术家心路历程的珍贵文献。”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表示,《铁扬文集》以独特的文学视角展现了对艺术与生命的深刻思考,对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真切记录,以及对当代中国艺术与文学发展的独特诠释。沉浸于他的文字世界,可以真切感受到文学带来的温暖,这温暖印证了一个深刻的艺术真理,真正的文学诞生于对人间深切的爱,唯灵魂有温度,笔下方有光芒。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岳雯认为,铁扬有两支笔,一支笔挥洒出绚烂夺目的色彩,一支笔写出素朴朗阔的文字。两支笔并行的艺术生涯,让他对生活、对人性、对美的观察与表达,拥有了更为独特的视角和更为深厚的底蕴。这套文集中既有画家对光影、色彩、构图的敏锐感知,更有作家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洞察与温情体恤。

  “展读这套书,在阅读一篇篇散文和故事时,一幅幅画面也在眼前徐徐展开。”河北省文联副主席高天谈道,铁扬的作品不仅给人愉悦、思考、遐想,还让人感受到他的性格和精神底色,真实而不做作,生动而不花哨,深刻而不卖弄。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王振儒说,《铁扬文集》既书写抗日战争的烽火,也记录改革开放的初生;既刻画河北人民的坚韧品格,也描绘燕赵大地的时代变迁;既谈宏大的文学与艺术,也写普通人的命运与生活。

  铁扬的笔下活泼着一群人,乡里农人、至爱亲朋、革命英雄、艺术同道……他们是艺术的,更是生活的。对此,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谈到,铁扬作品中特别重要的是如何从生活里发现艺术,艺术又应该如何去表现生活。从生活的细节里可以看到艺术的肌理,从生活的细节里也可以悟出艺术的道理。艺术来源于生活,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是作家、艺术家保持创作生命的真正动力。

  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从长篇小说《大车上的我》谈起,认为这部作品里有生命之美的光谱,更有生活之爱的沉吟。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也有祖辈的生活。作家自然地把命运和岁月中的“我”放在这部小说里,其中活跃着的是关情的动心的生命群像。

  铁扬的中短篇集里融合了自传、纪实和“纯文学”,是一个人的心灵史。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说,铁扬以细腻的笔触打捞记忆,在云淡风轻中写下世事风云。他用作品守望中国的乡土精神,唤醒人们对乡土的记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回忆起与铁扬相识相交的往事。这些跨越数十年的情谊,有的始于一次展览的策划,有的源于撰写某篇评论文章,有的则是延续多年的编辑合作。大家谈道,铁扬将冀中平原的四季风物、人情冷暖与自己的生命印记和对故乡的热爱浓缩于纸端,让读者在质朴的文字中触摸到中国乡村文明的根脉与温度。他的笔触始终扎根生活、贴近人心,超越了单纯的“技巧”和“习气”,充满了朴素、纯美的艺术感染力。这大概源于铁扬所说的,他始终称自己为“劳动者”,这种劳动既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积累。

  “现在当作家社热心地把这5本文集摆在我面前时,正是我90岁的生日。我已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者,但它记载着我的劳动轨迹。”面对迅疾变化的时代,这位九旬艺术家坚定地说道,“我是一位幸运的劳动者,从一个纷乱的战争年代,点着煤油灯读书的年代,有幸走到目前这个全新的新时代。也许我永远弄不清AI是怎么回事,但我愿为一个难得的全新时代再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