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化博主大会上,作家、学者及自媒体创作者共话——

数字时代文学与文化的“破圈”之道

作者:本报记者 汤广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3

  “要学会驾驭AI,坚守独立思索的能力”“要让文化借助新媒体‘活’起来、‘走’出去”……近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委网信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指导,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新媒体文化博主大会在武汉举行,会上,作家、学者及自媒体创作者共话出版业与新媒体融合路径,探讨数字时代文学与文化的“破圈”密码。

  创作不能成为AI的“传声筒”

  “我希望作家能够成为最后使用AI的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谈及“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创造与传播”时举例说,他完全可以借助DeepSeek,为当天的交流“写一篇1300字的发言稿”,而且他也确实实验了一下,并在差不多20秒的时间内得到了一篇相当完整的稿子。“我在想,假如我真的完全使用它,我的发言将是看似正确但实则充满陈词滥调,看似观点辩证实则并无思想力、创造力和反思力的假文章。”

  “我们必须投身于这个时代,沉浸其间,但是我们又务必不能完全丧失自我独立的思索。”张清华认为,借助AI和新媒体来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是一个大趋势,但要警惕,特别是作家,不要成为AI的“传声筒”,而是要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学会驾驭AI。

  张清华发言时,坐在台下的作家、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刘醒龙冲他高高地竖起大拇指。“在真正的经典面前,AI永远都是一个牙牙学舌的幼童。”在刘醒龙看来,文学“破圈”与跨界的本质是回归生活、观照人性,现阶段AI在真正的文学艺术面前只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对文学艺术的挑战仍处于初级阶段。他表示,真正的文学“破圈”始终离不开作品本身的实力。

  兼有学者、作家、文化博主多重身份的戴建业认为,短视频与AI的发展加剧了纸质书的发展困境,然而,纸质出版仍是今天真正的文化守望者,很多文化的精妙之处难以凭借短视频完整呈现。戴建业建议,出版行业尤其需要坚守内容本质与文化内核,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借助博主力量推广优质图书,力求破解纸质书发展困境。

  新媒体给作品插上翅膀

  “新媒体是穿梭于辽阔的信息空间的‘鸡毛信’,新媒体的传播给作品插上了翅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徐贵祥并不担心文学创作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他认为,文学创作需要有感情投入,而人工智能无法仿制的就是感情。

  “如何让文化借助新媒体‘活’起来、‘走’出去,让优秀文学作品跨越圈层抵达更多受众,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湖北省网信办副主任李平认为,新媒体平台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重要舞台,为文化创新和繁荣打开了巨大空间,希望多方携手,建立出版机构、作家、博主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内容、渠道、流量的优势互补,推动文学界与新媒体界的“双向奔赴”。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国斌表示,出版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是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长江出版传媒大力推进融合发展,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打破传播边界、激活内容价值、触达广泛受众。“实践证明,文学遇上新媒体,可以打破固有边界,释放巨大生命力。”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认为,教育普及让阅读能力下沉,传统写作与网络写作边界日渐模糊,形成了全社会合力推动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局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世文也指出,技术是出版的助推器,“我们一定能以新的技术文化重新构建文化传播和文化生产”。

  “今年是我入行的第13个年头,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13年,就是8个字:中华文化滋养人心。”文化艺术科普平台“意外艺术”的创始人“意公子”说道。“意公子”本名吴敏婕,她讲苏轼、读庄子……已拥有上千万网络粉丝。她认为,文化艺术最大的作用,不是知识或者技巧,而是抚慰人心,“出版的价值在于沉淀下厚厚的知识宝藏,自媒体创作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据不同的媒介去进行更适合这个时代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