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媒体文化传播实践路径探析

作者:范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0

核心阅读

  山西近年来在文化新闻传播领域已形成良性互动,本质上是建立了一套“资源—媒介—受众”的价值共创机制。其中,媒体不仅是文化传播的渠道,更是文化价值的提炼者、文化创新的参与者和文化消费的引导者,这种角色重构为资源和受众之间形成互动搭建了平台,使传播更具黏性、更有影响力。


  近年来,各地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大量优秀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区域性媒体积极创新表达方式,深度参与本土文化传播。本文结合山西媒体近年来文化传播实践案例,阐述区域性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试图揭示如何借助媒介实现文化传播创新发展,为地域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借鉴。


  策略创新:

  从单向传播到多维共振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山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近年来,山西媒体作为区域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通过在内容生产、渠道分发、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探索,逐步突破传统单向传播局限,形成层次分明、效能聚合的多维传播体系,推动山西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信。

  深度内容挖掘是核心抓手。2025年8月,第七届山西文博会期间,举办了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发布活动,《山西晚报》推出《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推介》特刊,形成广泛传播效应。传统的“典型推介”一般以案例呈现为基本样态,而在《山西晚报》的这次推介报道中,充分展示了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能力,并将之成功转化为文化传播竞争力。所有案例均由记者实地走访形成一手素材,完整覆盖项目实施细节、文化价值逻辑与发展成效,特刊既成为文博会上的关注焦点,又具备了长期收藏的文化价值,实现从信息传递到价值沉淀的升级。

  热点协同策划是关键路径。2024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首月,全网话题阅读量突破80亿次,《山西晚报》敏锐捕捉、深度挖掘游戏中27处山西古建景观的传播价值,推出了典藏特刊《何以山西》。特刊打破了传统媒体“典型推介”的单向输出模式,扩展为集宣介、游览、互动、收藏为一体的文化产品。在系统梳理27处古建的历史档案、挖掘古建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新采用镂空封面、“如意金箍棒”筒状包装、盲盒文创等更受年轻受众欢迎的形式,配套“通关文牒”打卡页,构建了“热点借势+文化解读+创意呈现”的复合传播模式。

  媒体融合传播是支撑体系。2025年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期间,《山西日报》推出文化名人参与的MV融媒音乐新闻故事《阅启新章》,以“内容+艺术+新媒体”形式实现全网2000万人次观看,其中抖音平台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186万次;山西广播电视台《首席体验官》《我是传承人》系列视频,通过“传统媒体内容+新媒体分发”的国际传播策略,在脸书、TikTok等平台累计播放30亿次,覆盖全球1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山西经济日报社的“山西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及衍生的短视频、直播、H5等内容,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总播放量超2000万次;新华社山西分社“古建山西”融媒体报道累计生成图文、短视频等作品120余条,全网总浏览量突破1.2亿次。这些媒体融合传播实践,均通过多渠道协同打破传统传播边界,形成文化传播的多维共振效应。


  互动机制:

  从资源展示到价值共创


  山西近年来在文化新闻传播领域已形成良性互动,本质上是建立了一套“资源—媒介—受众”的价值共创机制。其中,媒体不仅是文化传播的渠道,更是文化价值的提炼者、文化创新的参与者和文化消费的引导者,这种角色重构为资源和受众之间形成互动搭建了平台,使传播更具黏性、更有影响力。

  2025年,山西晚报社从典藏特刊《何以山西》火热的市场反馈中敏锐地意识到,“文化+”或“+文化”可以成为传统媒体优势竞争力,于是顺势推出“山河文创”,并逐渐成长为该报互动性更强的新亮点。“山河文创”通过文化IP 开发、产业融合、技术创新与媒体联动四条路径,以山西古建、文物、民俗为核心素材,开发出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系列爆款产品,在不断丰富品牌内涵的同时,进一步为媒体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以文创产品中的“古韵三晋”卡牌为例,它将《山西晚报》多次报道、拍摄过的佛光寺、应县木塔等216处山西古建文物浓缩于卡牌中,每张卡牌背面标注名称与文化背景,被称为“掌心里的山西博物馆”,一经发布便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借由“山河文创”,《山西晚报》也从单纯的“内容传播者”转型为“文化运营者”。

  从实践视角看,“平台+文创+科技+文旅”的生态融合,已成为区域性媒体提升创新能力、拓展经营范围的有效路径,其模式有望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未来展望:

  从创新突破到文化担当


  区域性媒体的文化传播实践历经从资源整合到价值共创的探索,已沉淀出阶段性成果,但要实现从“短期爆款”到“长效深耕”的跨越,仍需直面三大挑战:一是内容创新的持续性不足,易陷入“单点突破后难以为继”的困境;二是传播深度与广度的失衡,专业性内容难“破圈”、大众化传播易浅层化;三是技术应用的盲目化,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风险。唯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扛起文化传播的长期担当。

  其中,创新持续性的挑战尤为突出。不少媒体凭借一款文创产品、一组深度报道“火一阵”,却因缺乏对地域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梳理、对受众需求的长期跟踪,后续难以推出同量级的创新成果。多数区域性媒体的文化创新也仍停留在“被动响应”层面,或是借“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旅大会”等节点推出专题报道,缺乏长期规划的“主动创新”;或是跟风推出“古建文创”,但未持续挖掘古建背后的历史故事、工艺细节,产品很快陷入同质化,最终从“爆款”沦为“库存”。

  专业性与传播力的平衡也是关键课题。传统深度报道侧重专业性但传播力有限,而文化“破圈”报道在追求热点传播效应时,又容易陷入浅尝辄止的误区,二者的矛盾需系统性破解。《山西日报》在云冈石窟报道中采用的“专业术语通俗化、复杂过程场景化”的处理方式,以及《山西晚报》的《何以山西》特刊“学术性内容创意化呈现”的尝试,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益借鉴,但系统性解决方案仍待探索。

  AI时代的技术应用更需要理性看待。随着AR/VR、AI生成、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部分媒体盲目跟风,推出“AR扫描文物看动画”却因内容空洞沦为炫技,开发“AI生成古建画作”却脱离古建的地域特色,最终陷入技术空转误区。应从文化传递效率、受众接受度、投入产出比三个维度评估技术应用必要性,让技术应“为文化赋能”,而非“让文化为技术服务”。

  面向未来,地域性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在内容层面,应形成系列化、品牌化的报道矩阵;在渠道层面,需进一步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壁垒;在机制层面,要建立媒体与文化机构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提升报道的专业深度。

  区域性媒体凭借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洞察与传播创新,已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赋能者。山西媒体的实践,不仅为自身转型开辟了新赛道,更为借助媒介力量激活本土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现实样本。未来,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与传播生态的完善,区域性媒体在地域文化传播中的担当作用将更为凸显,它们将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创新载体,更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推动者、担当者。

  (作者单位:山西日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