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主体性的四维建构与巩固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30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在文明演进中形成的对自身文化价值、发展路径与历史地位的自觉认知与能动实践,是其文化生命力的根本体现。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当代,巩固文化主体性已成为关乎国家认同、民族复兴与文明赓续的战略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深刻理解和自觉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四个维度,探讨文化主体性的构建与巩固路径具有深刻意义。
引领力:以“两个结合”奠定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与价值基石
文化引领力是文化主体性的灵魂,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价值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论。
“第一个结合”确保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与真理性,使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实基础之上,能够正确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第二个结合”则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内在关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迸发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从而“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通过“两个结合”,我们成功超越了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和“体用之辩”,破解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二元对立,打造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既掌握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思想力量,又葆有深厚的历史文明根脉,从而赋予了中华文化前所未有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前瞻性,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引领力。
凝聚力: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凝聚力是文化主体性的内核,是维系民族共同体存续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根基,源于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坚定持守。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就是强化全体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认同建立在共享的历史记忆、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相通的情感结构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实践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继承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融会贯通,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只有拥有坚实文化主体性的民族,人民才能清晰回答“我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根本性问题,从而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激荡中保持定力,凝聚起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塑造力:以伟大实践驱动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塑造力是文化主体性的实践表征,体现为文化对经济社会结构、国民精神风貌乃至物质生活环境的能动改造。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强调文化建设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并在这一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文化主体性并非书斋里的抽象概念,必须通过主体的对象化实践得以确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中国特色”,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塑造。数字时代,文化主体性的塑造力还体现在对技术理性的有效驾驭上。需善用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但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异化与文化霸权风险,确保数字空间的文化安全与文化自主,使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辐射力:以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辐射力是文化主体性的外延与效能,是文化自信在全球化场域中的自然流露。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
具有强大主体性的文化,必然是具有巨大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巩固文化主体性,绝非走向文化封闭,而是要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要自觉立足于中华文化,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独具特色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通过文学、艺术、影视、学术等多种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善于运用“柔性叙事”“精准分众”等策略,促进“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的良性互动,实现从“中国题材”到“中国表达”的升华。其根本目的,不是进行文化输出或意识形态对抗,而是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丰富人类文明百花园。
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共同构成了文化主体性这一有机整体的四维展现,四者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引领力为凝聚、塑造与辐射提供价值导航;凝聚力为引领、塑造与辐射奠定社会基础;塑造力是将引领价值转化为现实成果的关键环节;辐射力则是文化主体性在更广阔时空中的确认与延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伟大实践中,持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