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分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6


  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



  在快速发展、追求创新的时代,读者总是更容易关注新书,但我认为仍要多读经典,这与关注新书并不矛盾。多读经典能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加深对历史真谛的把握,2025“长江好书”相当一部分是对长江文化经典图书的推荐与重读。同时,社会影响至关重要,“长江好书”有了较高的起点和良好评价,但仍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挖掘作者故事、出版故事,想办法“出圈”,扩大影响力。出版业必须提升社会影响力,让好书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刘玉堂:



  “长江好书”有“五个好”:一是深入挖掘、全面展示长江文化,呈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人文景观、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科技教育、风土人情。二是高度提炼长江精神文化价值,在挖掘长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其精神特质与标识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引领社会发展。三是汇聚优质作者资源,包括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文学评论家於可训等。四是以长江流域出版社为核心力量,涵盖了四川、湖北、江苏、湖南、重庆、安徽、上海、江西等长江沿线省市主要出版单位。五是引领全民阅读,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好书”未来或推动“黄河好书”出现,并与之共同助力“中国好书”的推广,引领全民阅读。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学习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国仓:



  “长江好书”的作用与意义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形成导向。出版业要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市场需求、读者多元需求开展工作,“长江好书”在这方面树立了标杆,有助于引导更多出版单位推出同类好书,并为读者打开了解长江的窗口。二是催生精品。多出好书是出版界永恒的话题,长江是文化“富矿”,如何挖掘其价值需要出版界持续努力,持续打造“长江好书”将推动长江主题图书在数量上增多、质量上提高。三是打造品牌。“长江好书”品牌的形成,既是各方共同探索协作的结果,也是“产学研用”融合的平台,通过汇聚作者与出版资源,推出更多弘扬长江文化、促进长江保护与发展的精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徐吉军: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绵延万里的身躯,滋养了18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绚烂多姿的长江文化。几千年来,讴歌长江的诗人、作家、学者不胜枚举,他们留下的诗篇、著作汗牛充栋,这也让长江文化在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交织中变得越发厚重。在新时代做好长江文化研究,讲好长江故事,显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从事长江文化的研究,不仅要着眼于学术前沿的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突破,也要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通过不断创新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式,创造性地转化学术成果,将长江文化传播到更远、更广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