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

将版权服务送到“家门口”

作者:本报记者 朱子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5

  烟台市牟平区版权保护法律服务站工作人员走进非遗展销现场开展版权宣传活动。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委宣传部 供图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版权保护法律服务站工作人员日前走进区融媒体中心,开展版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详细解读了新闻作品转载、音视频素材使用等场景中可能存在的版权侵权风险。同时,还为媒体从业者的各类作品进行了“一对一”的作品登记指导服务。据了解,在牟平,这样“有温度”的版权服务场景早已成为日常,版权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变得更有“底气”。


  “一站式”服务让登记更便捷


  在牟平崔姑山夜市,各类民间文艺作品、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数名版权保护志愿服务队成员穿梭于各个摊位间,将专业化版权服务送到商户门口。“现在我们创作的作品可以委托‘版权保护服务基层联络点’完成,不光省下不少外包登记费用,审核通过速度还特别快。”烟台海岛来信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翟悦江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后续我们会不断开发更多具有牟平特色的文创产品,推动牟平的产品闯出去。”

  今年以来,牟平区积极搭建线上服务“一站式”办理平台,依托“山东省版权保护与服务平台”,实现材料上传、审核反馈、证书下载全流程线上化,平均初审办理时限缩短至5个工作日。同时,在14个镇街推广设立“版权保护服务基层联络点”,通过材料预审、代传服务不断提升办事效率,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就近办事”的便利。目前,已为10余名非遗传承人完成民间文艺作品版权登记,协助烟台海岛来信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文创企业完成作品登记100余件。

  “之前我们传习基地的‘胶东花饽饽造型’总被人仿冒,有次发现外地商家用我们的花饽饽设计图做礼盒,但是由于没进行作品登记,根本没法维权。”烟台市菜根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管理人员侯路路在采访中表示很无奈,“后来,区版权保护法律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听说了这件事,就主动联系我们提供上门服务,手把手教我们进行作品登记。”

  谈及变化,她难掩喜悦:“今年推出的‘非遗美食礼盒’卖了上千份,有了版权保护,我们推新品、谈合作的确更踏实了。”


  “多元式”版权治理让服务更规范


  “通过培训,我们才明白企业平时拍摄制作的宣传视频和制作的IP形象都需要版权保护,只有完成了作品登记,我们往后的创作使用才能有底气。”山东仙坛股份有限公司人文拓展部经理都美君告诉记者。

  今年7月,山东仙坛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IP形象系列已顺利完成登记并投入使用,作为“白羽肉鸡”行业大咖,仙坛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拥有了专属的视觉符号,还围绕该形象拓展了多元应用场景。“仙坛”大巴正是其IP形象落地使用的重要载体,大巴车身通体印满“仙坛白羽鸡”可爱造型,成为来往车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仙坛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辨识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聚焦重点版权领域,牟平区全面开展版权实务培训,走进机关、企业、媒体、中小学等开展“版权保护”宣传活动50余场,引导广大群众主动登记相关作品。同时,组建“思牟”版权保护志愿服务队,吸纳40余名优秀志愿者,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群众性版权保护主题活动60余场次,发放《著作权保护普及手册》《版权登记服务指南》5000余份,覆盖群众10万余人次。此外,还在“智慧牟平”平台开设“版权小课堂”专栏,制作账号注册、材料规范等科普教程5期,累计吸引超2000人次阅读学习,并通过“牟平发布”微信视频号推送《“版权”大家谈》公益短视频,用真实案例替代生硬法条解读,让版权知识更易被群众接受。

  “之前区里一家企业反映,他们的包装设计被同行仿冒,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声誉。我们第一时间帮他们梳理侵权证据链,指导他们走法律程序并全程跟进沟通。”牟平区版权保护法律服务站的律师林霖提到,最终,企业和侵权方达成调解协议,对方停止了侵权行为。针对各类侵权行为,牟平区新闻出版部门常态化联合文旅局、市场监管局等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高压态势,遏制侵权现象发生。

  “此外,我们还建立‘登记回访’制度,对完成登记的企业和个人开展电话回访,解答权利运用、侵权应对等问题30余次。今年以来,已开展登记帮扶300余次,完成5400余件作品登记。”烟台市牟平区新闻出版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