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分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5
当你越走进内蒙古,越能理解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分量。
过去几年间,跟随内蒙古自治区版权局“六进”工作的脚步,笔者从采访自治区版权局的负责人,到基层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再到做刺绣的农牧民、做泥塑的手艺人,从侧面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工作的变化,最深的感受是:版权在这里,悄悄地改变着很多技艺的发展轨迹。
以前民间文艺版权保护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作者觉得登记手续麻烦,或者不明白为什么要登记。记得曾经采访过的手艺人说:“就觉得这是自己做的手艺,没想过还要去登记什么。”这种想法可能在很多民间文艺聚集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很普遍,但也因为这样,缺少了应有的保护,而得不到更好地发展、传承。
但是,变化悄然发生在版权服务下沉之后。几年间,内蒙古156个基层工作站建立起来,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讲解、帮忙整理材料。在科左后旗,版权服务分站的人一次次往马具制作坊跑,耐心解释作品登记的意义。慢慢地大家明白了,登记不是要把祖传的东西“锁起来”,而是给创新出来的新花样、新作品一个明确的“身份”。有了这个“身份证”,手工艺人无论是展示、合作还是开发,心里都更有底了。这种从“嫌麻烦”到“主动办”的转变,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作品登记只是开始,让文化资源产生价值才是关键。内蒙古的实践表明,版权能够有效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市场。它不仅仅是文化账,也是一本经济发展账。
如何让这些被确认权益的文化资源产生价值,是更关键的课题。内蒙古自治区的探索让我们看到,版权正在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印象很深的是《千古马颂》的版权运营事例,剧院在创作初期就通盘考虑,对剧本、音乐、舞美,甚至数字资产都进行登记。清晰的权属关系为后来的多元化开发——比如授权拍纪录片、做文创、搞研学扫清了障碍。版权管理成了项目市场化运营的底层支撑。
奈曼旗的做法也很巧妙。他们把版权服务站直接设到了宝古图沙漠旅游景区里。摄影师拍完照片,当场就能咨询、申请登记。这种“创作+登记”同步的模式,把版权服务无缝嵌入了创作生态,让保护变得更及时、更自然。一年完成152件不同门类作品的登记,说明这种便捷的服务确实激发了创作者的登记热情。
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他们把有代表性的刺绣图案进行作品登记后,并不是紧紧捂在手里,而是选择无偿提供给全旗的绣工使用。这种做法,看似放弃了部分独占性收益,却极大地壮大了整个产业的队伍和声势。降低了绣工的入门门槛,保证了产品的基本风格和品质,最终做大了“科尔沁刺绣”这个区域品牌。农牧民增加了收入,技艺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推广。
这是一种富有远见的产业思维,版权成了协调个体创新与共同发展的工具。
马头琴非遗工坊的“公司+传承人+农户”模式,也让笔者看到版权如何融入产业链。工坊对创新设计的马头琴进行登记,规范了生产标准,提升了产品信誉。这不仅带来了订单,增加了就业,更重要的是,稳定的收益预期吸引了年轻人来学习这门古老技艺。工坊还能用部分收益反哺社区,版权保护下的良性运营,为民间文艺传承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网络时代既带来机遇也伴随挑战。鄂尔多斯集团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过去服装设计被抄袭,维权成本高、证据固定难。如今通过区块链技术快速存证,维权效率显著提升。这说明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版权保护已成为维护公平竞争、激励创新的必要保障。
版权在内蒙古自治区就像春雨润物,不断地渗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个环节,实实在在地帮助创作者明晰了权益,帮助手艺人增加了收入,帮助地方文化品牌站稳了脚跟。这些点滴努力汇聚起来,正在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民间文艺的生长培厚土壤,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