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闻采编多样性的实践对策

作者:张英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5

  依托互联网的各类媒体,在新闻资讯、技术、资本投入方面存在竞争,如何在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向受众传播真实、完整、深度的信息,是新闻媒体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提升新闻采编的多样性,拓展新闻报道的形式与内容,是新闻机构适应环境变化,打造更符合大众需求媒体平台的重要举措。

  维度拓展:构建多元信源与多维叙事的内容生态

  内容是新闻的灵魂,内容创新是打破同质化、提升多样性最直接的路径,这要求新闻从业者跳出思维定式和报道舒适区,主动开拓疆域。一是拓展信源网络,打破“精英话语”垄断。媒体应有意识地建设更广泛的信源库,主动纳入社区工作者、基层劳动者、青年创业者、不同领域的“素人”专家等,确保在报道相关议题时,能迅速、精准地找到多元化声音,而非总是依赖那几位“老面孔”。二是创新报道视角,挖掘“冰点”与“暖点”。推行微观叙事,避免空洞的宏大叙事,善于从小人物、小家庭、小社区的故事切入,折射时代的宏大变迁。同时,对于复杂的热点事件,不满足于呈现表面冲突,而是从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邀请不同背景的专家和亲历者进行解读,为受众提供立体认知框架。此外,除追逐热点,编辑部应划定一些值得长期关注的多元议题,如乡村振兴、社会老龄化、科技伦理、性别平等、文化遗产保护等,进行持续、深入的系列报道,主动寻找那些未被主流关注但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冰点”议题,或挖掘热点背后的“暖点”故事。

  技术驱动:以智能工具赋能包容性采编流程

  技术不应沦为加剧信息茧房的工具,而应成为打破偏见、拓宽视野的利器。将技术深度融入采编全流程,能有效提升新闻生产的包容性与效率。一是利用大数据与AI,发现隐藏议题与趋势。媒体应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监测和分析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上的海量信息,不仅能追踪热点,更能识别正在萌芽、未被传统媒体注意到的社会情绪、群体诉求或地域性事件,为选题策划提供数据支撑,避免编辑部进入“主观盲区”。同时,运用AI辅助信源挖掘与事实核查。AI工具可以帮助记者快速筛选和识别过往报道中的专家和当事人,发现新的信源线索,并利用AI初步核查事实,通过图片溯源、虚假信息识别,有效提高效率,让记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采访中。二是借力多媒体技术,实现无障碍传播。为所有视频新闻配备准确的字幕,甚至手语,为音频节目提供文字转录稿,为图片新闻添加详细的Alt文本描述,确保视障、听障人士能够无障碍获取信息,扩展媒体的受众范围。此外,开发个性化内容推荐,在尊重用户兴趣的同时,引入“多样性权重”,有策略地推荐一些与用户惯常阅读内容不同但质量很高、视角多元的报道,帮助用户温和地突破信息茧房。

  受众锚点:深化多元文化理解与精准连接

  新闻的多样性最终要服务于受众,并被受众认可。脱离对受众的深刻理解,多样性会无的放矢。

  首先,构建精细化的用户画像。一是开展信息需求深度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深度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价值取向、文化偏好、信息焦虑以及媒体期望。据此绘制基于“兴趣圈”和“文化圈”的精细用户画像,使内容生产能更精准地触达并满足多元需求。二是鼓励记者编辑深入特定的社区、社群,如二次元社群、电竞圈、宝妈群体、残障人士社群等,长期观察、互动甚至参与,成为该社群与编辑部之间的“链接人”,从中获取第一手、接地气的素材,确保报道的真实性与共情力。

  其次,建立双向反馈与共创机制。一是开设“公众选题建议”通道,开放平台,邀请读者提交他们关心的话题、线索或报道建议。编辑部定期评审这些建议,对有价值的想法进行跟进报道,让新闻生产从“从上到下”变为“上下结合”,真正反映受众关心的问题。二是规范和利用用户提供的新闻内容。不只被动接受读者提供的内容,而是主动设置主题,征集不同背景用户的照片、视频、文字故事,经收集、核实、深度编辑,形成“专业+业余”的合作模式,既可以丰富新闻视角,又能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三是提高文化敏感性,减少无意识的偏见。新闻机构应开展定期培训,将多元化、平等、包容培训列为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必修课程,邀请文化学者、社会学专家、不同群体代表等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无意识偏见、多重身份认同、文化敏感语言运用等,提高团队整体的文化认识与理解。此外,组建由内部资深编辑、外聘专家和不同背景的社区代表等组成的小组,定期就已发表的报道进行回顾、评议,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指出可能存在的偏见或盲点,并把结论反馈给采编团队,形成持续性改进机制。

  体系构建:夯实组织与制度根基的保障性举措

  提升新闻采编的多样性,除了要在内容、技术、受众等方面下功夫,新闻机构还需通过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为新闻采编多样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一是建立多元化团队。新闻机构应主动引进、培养多样化人才,不只注重应聘者的专业特长,也应注重其背景、新闻视角和生活经历,且提供合理的晋升通道,多样化成长机会,保证不同背景的员工都能够参与决策,在源头上影响媒体的选题与内容取舍。二是听取内容员工的意见。建立由相关人员组成的固定团队,定期讨论新闻采编多元化的实际效果,策划关于多元化采编的培训、座谈等,听取员工在多元化采编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增加报道的视角和深度,确保报道内容可反映不同文化、声音和观点等。三是改革评价和奖励办法。改变以流量、点击率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将“消息来源多样性”“题材新颖性”“跨部门合作”等内容纳入员工绩效考核范畴。例如,在重大事件新闻策划和报道过程中,对成功挖掘和报道“冷门”议题、有效吸引和接触新读者群体的团队进行特殊奖励,以此引导员工主动追求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四是深化外部合作,引入外部力量。一方面,建立“专家智囊团”。与高校、研究机构、公益基金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组建跨学科专家智囊团,为重大选题提供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另一方面,开展“媒体互访”“跨界互访”活动。新闻机构可与其他地区媒体建立记者互访机制,增强文化多样性体验,扩展新闻报道思路,启迪创新灵感,同样驱动新闻报道更好地服务于受众群体,彰显自身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者为山西吕梁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