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的历史回响与时代启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5
9月18日起,电影《731》在全球多地上映。据网络平台数据,影片《731》首日(9月18日)预售票房突破1亿,也是今年春节档后首部首日预售票房破亿影片。(9月18日《中国青年报》)
电影《731》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反人类暴行重新拉回公众视野。这部以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为背景的影片,通过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揭示了哈尔滨平房区那座以“给水防疫”为幌子的罪恶实验室。导演赵林山在哈尔滨首映式上的哽咽发言——“让影院变成正义的法庭”,不仅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影片以三重叙事维度解构历史真相。平民视角的微观叙事中,小贩王永章(姜武饰)等受害者被诱骗至七三一部队的“特设监狱”,在“换取自由”的虚伪承诺下,遭受冻伤实验、毒气实验等非人折磨。导演通过变黑的指尖、凝固的温度计液柱等细节,将暴行转化为可触摸的物质证据,避免了感官刺激却更显压抑。科学理性的异化是另一条主线:白大褂刽子手们用显微镜观察受试者的冷静记录,与受害者的惨叫形成声画对位,尖锐批判了医学工具化导致的伦理崩塌。演员李善玉饰演的女儿角色,从身陷囹圄到全身溃烂的遭遇,成为个体在系统性暴行中绝望的缩影。影片结尾,受害者面容淡出与警钟标识的持续显现,构建了“创伤记忆—文明镜鉴”的转化链条,呼应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
《731》的科技伦理警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改写人类遗传密码的今天,影片中那些精确到小数点的人体数据与被物化的生命形成刺眼对比。历史实验室的锈蚀仪器与现代技术的蒙太奇并置,直指科技脱离人文关怀的潜在风险。当人工智能技术可能被滥用为监控工具时,《731》提醒我们:任何以“进步”为名的研究,若凌驾于人性尊严之上,终将重蹈平房区的悲剧。赵林山所言“以铭记之名回望历史”,正是对这种异化的深刻反思。
影片的全球放映策略进一步凸显其文明价值。不同国家、肤色的观众共同凝视暴行画面,形成对历史真相的集体确认。这种记忆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对历史修正主义的防御,更将个体伤痛升华为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哈尔滨首映式上,主创团队与观众的互动充满情感张力——赵林山的泣诉、李善玉的哽咽,无不体现作品对历史记忆的情感唤醒。预售票房破亿的数据背后,是公众对历史真相的强烈共鸣。从历史揭露到未来警示,《731》完成了多重意义的叠加。它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生者的警醒;既是银幕上的历史审判,也是现实中的伦理课堂。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这部影片以光影为证,让记忆成为守护和平的基石。正如首映式上的宣言:“让和平的光照耀在人类文明的征途上。”这或许正是《731》超越票房奇迹的终极价值——铭记灼痛,方能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