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东北抗联》:
将14年血火淬炼为精神启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4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5098天、十四载艰苦卓绝,铸就了一个民族不朽的丰碑;经历血与火的洗礼,最终孕育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东北抗联精神。
9月18日起,纪录片《东北抗联》在央视九套黄金时段首播,9月19日起,在辽宁卫视黄金时段及相关省级卫视与重点网络视听平台进行轮播展映。纪录片以14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为主线,通过10集叙事,全景式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壮阔史诗,深刻揭示了东北抗联从自发抗争到有组织革命战争的转型历程,深入宣传阐释东北抗联精神。
作品以白山黑水为背景,聚焦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英雄人物,展现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长城的悲壮事迹。面对日军“集团部落”的封锁与“铁壁合围”的绞杀,抗联将士依托密营、发动群众,用游击战术牵制数十万关东军,为全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这些年来,东北抗联题材的影视文艺作品很多,但如何创作一部全新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文献纪录片,如何把该片做出新意、做出特色,如何用当下语境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讲好东北抗联故事,对整个创作团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一名东北地区成长起来的纪录片人,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具体创作时,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寻找符合当下审美的叙事逻辑
纪录片《东北抗联》故事性的深化尝试借助“多维度叙事符号”的协同作用。将英雄主义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冲击;当采用倒叙手法,从纪念碑上的名字切入人物生平,则赋予历史叙事以现代性反思视角。这种技术适配性的核心,在于根据题材特质选择叙事策略:对东北抗联这类宏大主题,采用“微观个体串联宏观历史”的嵌套结构,以福健一夫的反战传单、赵尚志的冰趟子战役等个体叙事为经,以日军侵华进程为纬,编织出立体的历史认知网络。
节奏设计的本质,是将历史的厚重感转化为观众可感知的情感韵律。通过叙事结构的颠覆、情感浓度的调控与视听语言的创新,让每一集成为独立又连贯的“叙事乐章”,最终使10集纪录片形成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交响乐,在观众心中奏响持久的历史回响。
第二,如何寻求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的平衡
追求历史真实的目的是什么?是告诉观众我们从哪里来;艺术表现力追求的目的是什么?是告诉观众我们将向何处去(高于生活的精神境界)。这两者不论哪一方面,做到极致,天然就会平衡,因为本身并不割裂。
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遵循“真实重构”的创作伦理:它并非对现实的虚构篡改,而是以蒙太奇思维对历史碎片进行意义重组。本质上要求创作者在海量素材中进行价值筛选——选取最具戏剧张力的冲突节点(如福健一夫从日军劳工到反战战士的身份转变),挖掘最具情感冲击力的细节(如抗联小战士12岁绘制的桦树皮密营图),将历史真实转化为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叙事逻辑。这种“真实的艺术化”处理,既能规避流水账式记录的枯燥,又能通过悬念铺设(如杨靖宇将军、赵尚志将军如何指挥部队声东击西突破日军包围)、矛盾冲突(如生存绝境与精神坚守的博弈),激活观众的认知参与,使知识传递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
第三,如何通过镜头语言传递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
历史纪录片的终极价值,在于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桥梁,使尘封的历史事件成为照亮当代社会的思想火炬。在《东北抗联》的叙事建构中,对历史的剖析不止步于还原真相,而寻求穿透时空迷雾,挖掘其与当代社会深层肌理的共振点,将14年抗战的血火淬炼升华为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精神启示。
从价值观维度看,抗联将士在极端困境中坚守的信仰与理想,恰是当代社会对抗精神虚无的重要参照。当镜头聚焦杨靖宇“以棉絮充饥仍战斗到底”的决绝,或是赵一曼“用生命践行信仰”的遗书,这些历史片段映射出的精神光芒,在当下社会依旧具有广泛价值。
今天,当时光穿梭在世纪变迁的浩渺史料中,一次次的探寻,最终将成为跨越时空的对话。历史的共情与共鸣,必将存在于每一名创作者、参与者的每一次思考中。我们用纪录片的虔诚书写,回望这段历史、致敬民族的英雄。
(作者系《东北抗联》总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