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摄影作品《夹金山上“斗”牛 一个藏乡少年的成人礼》
迸发影像生生不息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3

2023年6月8日,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牧场上,结束了剪毛的工作,村民们在牛圈边上休息。

2023年6月8日,勒尔甲和父母在高山牧场上。
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时,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选送的《夹金山上“斗”牛 一个藏乡少年的成人礼》获得新闻摄影类三等奖。这不仅是对我20多年长期关注的题材的肯定,也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长期以来对优质新闻内容重视的体现。
1998年暑假,还是学生的我第一次走进了被称为“熊猫村”的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qiāo qì)藏族乡。当我按下手中的快门时,没有想过摄影这个爱好将会成为我今后的职业,更没有想到,我和硗碛的缘分会持续那么久,至今仍在延续。我持续20多年跟踪拍摄勒尔甲一家祖孙三代的生活变迁,在勒尔甲年满16岁之际,我徒步6个多小时抵达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牧场,克服风雪严寒和高原反应,记录下藏族少年的特殊成年仪式。
夹金山上的“成人礼”
我努力地睁大眼睛,想在纷飞的雪花中寻找勒尔甲的影子。“哟嚯嚯!”,当一阵吆喝声在山谷里回荡,黑色的人影才慢慢在山脊上勾勒出一小点轮廓,我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这是6月盛夏的夹金山,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牧场上,天不亮就出发的勒尔甲跑了几个山头,终于找回了自家散养的牦牛。勒尔甲的家在硗碛藏族乡,2023年夏天,即将年满16岁的他,按照当地传统,用独立制服牦牛的方式证明自己长大成人。
20多年来,我一直持续记录硗碛地区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勒尔甲父母阿泰夫妇相识相爱的过程。第一次见到勒尔甲的时候,他还在襁褓之中,他的父母就郑重地让我作为干爹给他取一个汉族名字。我笨拙地抱着这个幼小的生命,像是捧着一件精密的仪器。“yáo ji、yáo ji(当地硗碛的发音)”,就叫希鹞吧!希望他像鹞鹰一样从硗碛起飞,飞到更广阔的世界。
于是,我在藏乡就有了个“儿子”,多了个“儿子”就多了一份责任。因为经常去硗碛采访,年幼的勒尔甲总会骄傲地和小伙伴说:“我有个干爹是专门给我拍照的,还带我在成都吃生肉(寿司)”。看着放学归来的勒尔甲做完农活无所事事的样子,我就想着要为他和其他小朋友做点什么。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筹集了500多本图书,在他家里设立了乡村图书馆。我们一起找来木板搭建书架,还共同建立了图书馆借阅守则。
镜头里的勒尔甲慢慢长大,很多不愿意向父母吐露的心声都愿意向我倾述。已上高中的他,希望报考体育专业,于是在假期里,我就带着他和父母,一起在成都考察培训学校,并找好老师为他进行专业训练。
我和“儿子”的约定
勒尔甲6岁那年,我跟随阿泰夫妇去夹金山高山牧场采访。在家门口,勒尔甲哭着鼻子让我们带他去。但是山高路远,只是告诉他,等他长大了我一定带他上山,还要记录他在牛场上的“成人礼”。这些年,阿泰夫妇搞旅游接待、进行自然教育、传承嘉绒纺织技艺,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勒尔甲已经算家里的半个劳动力了,假期里,他偶尔会帮客人牵马,或者是为妈妈的纺织工艺品充当模特。再或者充当自然教育的小导师,为外面来旅游的小伙伴们介绍山里的一草一木。
勒尔甲在牛场上看着大人们按倒牦牛的样子,我都能感觉到他内心的冲动和向往。所以在2023年勒尔甲即将迎来16岁生日,需要到高山牧场独立按倒牦牛的时候,我自然不会缺席。不过这一次,是我央求他带我上山,因为我已经完全赶不上他的步伐了。
变雨雪天于不利为有利
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牧场,天气多变。出发之前,我就做好了准备:从冬季服装到三脚架,以及备用相机和电池,等等。
采访当天下起了大雪,勒尔甲和家人们上山找牛的时候,云雾里完全看不清楚他们的影子。当大雪初停,从积雪覆盖的山头出现一群小黑点,我知道我需要的画面来了。我用长焦镜头将牦牛群放在白色山坡上,通过大小和颜色的对比,展现了勒尔甲和家人们的艰辛。散养惯了的牦牛被赶进牛圈,呼出的气体在空气中凝结成白烟。我站在牛圈边上,不时调整机位,以躲开层层白雾,最终拍到满意的画面。
“整组图片色彩浓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镜头组合有序,氛围感强,很有视觉冲击力。”这是中国新闻奖评委为获奖作品写的评语。虽然天气不好,但我通过云雾雨雪烘托气氛,使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展现了牧场上优美的自然风光、多变的天气状况、惊心动魄的“斗牛”场面,凸显勒尔甲挑战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那天拍摄的时候,牛圈在雨雾笼罩之下朦朦胧胧,勒尔甲穿着父亲10多年前穿过的那件衣服在牛群里左右腾挪,一如父亲当年的样子。这场景让我一时有点恍惚,仿佛自己穿行在时空隧道里。
在记录硗碛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教育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也对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动。这个成人礼不仅是勒尔甲一个人的故事,同时也属于所有努力追逐梦想的人。我想,当勒尔甲在今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能像现在制服牦牛一样从容应对。
20多年时间里,我用100多次往返、7万多张影像,定格硗碛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记录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生态之美,记录这里的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灾后重建、从乡村振兴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不知不觉之间,我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了以硗碛乡为代表的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
(作者系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