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时报》将行业优势与公益传播结合

深耕专业资源 重塑社会价值

作者:杜凌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3

  信息传播正经历系统性变革,传统媒体早已不是公众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作为聚焦特定领域的行业报,正面临受众分流、经营下滑的压力,也迎来深耕行业资源、重塑社会价值的机遇。《平安时报》作为浙江公安领域行业报,近年将公安优势与公益传播结合,打造“平安公益”品牌,在服务社会安全治理的同时探索转型路径。

  行业优势是看家本领

  新媒体发展持续挤压行业报生存空间。公众更依赖手机客户端获取信息,传统报纸发行量、阅读率走低,《平安时报》也面临广告缩减、成本攀升的困境。但信息爆炸反而凸显公众对专业权威内容的需求,行业报积累的专业性成为核心竞争力。此时,公益品牌成为破局抓手——通过公益活动将行业资源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既能深化与行业的绑定,又能提升公众认可度,实现双赢。

  对行业报而言,公益品牌是战略选择而非单纯责任。从社会价值看,可填补特定领域公益空白,如《平安时报》的防溺水、反诈宣传精准对接公众安全需求;从自身发展看,还能带来稳定合作资源,拓展传播场景,探索“公益+经营”模式。“平安公益”已从活动赞助升级为稳定合作:企业借媒体影响力推广品牌,媒体打破传统广告依赖,公益口碑还能增强行业话语权,助力争取更多资源。

  《平安时报》打造公益品牌的底气,源自其与公安系统的深度关联,这种关联形成了难以复制的资源壁垒,成为公益品牌可持续发展的“看家本领”。

  在专业资源方面,该报长期深耕公安宣传领域,采编团队对公安业务流程熟稔于心,能够快速、精准地获取权威的安全防范知识、典型案例和政策解读。例如在反诈宣传中,可直接对接省公安厅反诈中心,第一时间拿到最新的诈骗手法分析和预警数据,确保宣传内容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在防溺水宣传中,能从水上公安部门获取翔实的事故统计数据,为活动策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渠道网络方面,依托公安系统覆盖省、市、县、乡的层级架构,公益活动能够真正下沉到基层末梢。从派出所办事大厅、社区警务室的宣传点,到民警入户走访时的面对面讲解,这种“穿透式”的传播网络,让公益信息能够触达最需要的目标群体。比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防诈骗宣传,通过社区民警在出租屋集中区域的巡回讲解,有效提升了信息的到达率。

  在公信力方面,由于长期发布公安领域的权威信息,《平安时报》在公众心中构建了“安全可信”的品牌认知。这种信任度使得其发起的公益活动更容易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当民警在社区微信群推送活动信息时,居民的接受度和响应率明显高于普通商业宣传;当报道中引用公安数据和民警观点时,内容的说服力和传播力也随之增强。

  品牌打造专业可靠

  “平安公益”品牌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十年磨一剑的持续探索。早在10年前,《平安时报》就以“安防进社区”为起点,联合基层派出所、交警大队、消防部门,聚焦人防、物防、技防宣传,逐步积累行业资源。早期活动因定位精准,吸引了海康威视、大华等安防企业,王力集团等传统企业,以及阿里巴巴、中国银行、中国移动等跨行业企业参与,2015年单年即举办近20场活动,合作企业年度总投入稳定在四五百万元,且因活动效果显著,企业续签率始终保持高位。这一阶段的资源积累,为后续反诈、防溺水等主题活动的规模化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主题活动设计上,始终紧扣公安业务重点,形成系列化、品牌化活动矩阵。反诈宣传构建了多层次体系:2023年12月“在浙里看见全民反诈”主题集市,通过案例墙、民警现场拆解话术、知识问答等吸引近千名市民参与,相关报道新媒体阅读量超5万次;联合地铁公安在杭州地铁3号线设反诈示范站,灯箱预警结合高峰宣讲,日均覆盖超万人次。防溺水宣传采用“年度规划+节点聚焦”模式:2024年暑期巡回宣传,依据民警提供的事故数据锁定青少年和外来务工人员,发放“安全地图”2万份,24个点位演示救生技能,覆盖2万余人次。2025年升级活动形式,7月“生命守护计划”推出专属IP“鹭宝”,获20余家媒体报道,触达超100万受众;7月25日“世界预防溺水日”在建德举办“水卫士”实训营,通过实景、课堂、智能体验等让学生亲历救援场景。交通安全宣传围绕“全国交通安全日”打造年度IP:2024年“安全出行体验馆”设置酒驾模拟、VR还原设备,300余人参与沉浸式体验,民警结合案例解析安全规则;联合杭州西站开展“平安出行季”,以答题赢优惠吸引旅客,发放指南1.5万份。

  在传播渠道上,充分依托公安系统的渠道网络实现公益传播下沉。活动预热阶段,通过省公安厅政务微信公众号“浙江公安”、各地公安公众号发布活动预告,同时由基层民警在社区微信群、警务宣传栏同步推送信息。如2024年防溺水活动前,杭州市公安局交通(水上)治安分局民警通过辖区上百个社区微信群发布活动通知,结合日常巡逻向家长发放宣传单页,最终实际参与人数较预期提升40%。活动执行层面,借助公安场地资源降低落地成本,如2023年“最美浙警”系列宣传中,利用派出所办事大厅、交警岗亭等场所设置宣传点,由民警引导办事群众关注活动;公安系统的组织能力也为活动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中,杭州交警支队协调各辖区中队,组织民警带领志愿者进学校、进企业开展宣讲,一周内完成多场线下活动。近年来,“平安公益”进一步借助新媒体矩阵扩大影响力,通过整合公安系统政务号、自有媒体及合作平台,单场活动全网曝光量较早期实现几何级增长,如2025年防溺水“生命守护计划”,除线下覆盖2万余人次外,还通过新媒体联动传播触达超100万受众,较2015年同类活动曝光量提升近10倍。

  在品牌认同构建上,以公安公信力为基石强化公益品牌认知。《平安时报》在活动策划中突出“警媒联动”特色,如2024年防溺水活动邀请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长担任启动仪式嘉宾,现场发布《暑期防溺水安全倡议》,相关内容被浙江卫视等主流媒体报道,获得超50万次社会关注。宣传报道中,注重引用公安数据和民警观点增强说服力,平安时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头号杀手”竟是它!拉好“警戒线”,他们这样做》一文,引用浙江省公安厅统计的溺水事故数据,采访救援民警讲述真实案例,被多个社区公众号转载。这种基于公安公信力的传播,让“平安公益”品牌逐渐与“专业、可靠”的形象深度绑定。2024年暑期已有多家社会组织主动联系合作开展防溺水宣传,公益品牌的社会动员能力初步显现。

  对《平安时报》而言,“平安公益”已从安防宣传升级为“公益+经营”探索,既是社会责任载体,更是打破传统经营的突破口。通过深化企业合作、构建公益生态,可将行业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这正是行业报价值重塑的核心路径。虽在活动创新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但公益品牌终将成为连接社会、服务行业、实现转型的重要支点。

  (作者系浙江省公安厅新闻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