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期刊的角色”,今天怎么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3
期刊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作为期刊从业者,如何站在更加宏观的层面来审视期刊发展?如何进一步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期刊从业者在期刊出版中又扮演哪些角色?近日,多位期刊从业者围绕着“期刊的角色”这一主题,在线进行了一场深入研讨。
立足学科根基捍卫学术诚信
在大学里,期刊管理机构或期刊编辑部究竟处于什么位置?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中国期刊协会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分会副主任谈毅认为,期刊是学科史的宝库,创办期刊除了要面向全球竞争与交叉学科的挑战,还要立足于本校的学科根基。
建设期刊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谈毅认为,作为期刊人,要围绕定位、站位、换位、补位、到位等“五位”进行自我修炼。无论是在大学出版社内的期刊中心,还是在大学事业体制内的期刊部门,都要去思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在谈毅看来,期刊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自己的“企业家”,管理运营好内容、支撑、运营3个团队,推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期刊出版队伍,为大学从单刊走向集群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编辑在期刊出版中则扮演着学术接待员、知识界动员者、质量保证经理、期刊公关员、学术诚信守门员等5个角色。《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原总编、《生物设计与制造》(BDM)负责人张月红认为,期刊编辑要随时与期刊领域众多学术专家保持联系,实时与作者、同行评议人在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之前反复沟通,即时作出影响整个知识生态系统的准确决策,管理期刊运营并确保其高质量可持续出版。
“期刊出版有自己的要素,就如其他式的交流也有自己的基础,如新闻的及时性,小说的娱乐性,平面设计或摄影出版物的视觉吸引力等。”张月红认为,学术期刊传播的核心要素,即它区别于其他出版形式的基础——可信度。
张月红认为,在期刊所需承担的11项责任中,有2项为独立责任,分别是执行剽窃检测和图像检测,足可见期刊在学术科研诚信中所担负的责任之重。自2007年首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召开以来,科研诚信的范畴不断完善并与时俱进,国内外对于科研不端行为的惩处措施和力度不断加大。未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或将进一步延伸科研诚信的范畴,学术期刊应始终紧跟科技和时代进步的步伐,努力担当起维护科研诚信的主角角色。
推动智库期刊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近些年来,期刊在参与社会治理、建言资政、凝聚共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秘书长段艳文分析,当前,学术期刊已升级为智库期刊,聚焦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期刊是传播智库成果,荟萃科学发现,传承人类文明,引领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段艳文认为,智库型期刊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具有建言资政、理论创新、社会服务3个功能。其应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重大时代课题,以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度介入产业实践,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制度供给为智库期刊功能跃迁提供政策保障,应明确其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和职责。”段艳文说,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赋能,提升了智库期刊的研究效率、传播效果和智库成果的转化,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高质量知识产品的需求升级,将推动智库期刊不断优化服务。
从文献库到数据枢纽,期刊的核心资产从论文逐渐转变为“论文+关联数据+代码”组成的动态、相互关联的数据网络枢纽。中图科信数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期刊业务总监赵婧认为,在办刊过程中,内部的运营数据、外部的大数据和用户的行为数据是期刊的核心资产,应通过采集汇聚、整合分析、洞察决策和评估迭代4个步骤来支撑其数字化发展。应在战略规划、内容策划以及流程优化和市场推广等过程中,整合相关数据,使期刊具有更客观、更精准的洞察力。
赵婧表示,从传播到赋能,在传播成果、确认优先权、进行同行评议的基础上,通过提供高质量、可机读的“AI就绪”数据集和特征库,增加科研赋能的功能;从编审到数据治理,“投稿—审稿—编辑—出版”的线性工作流程融合了数据治理环节;从人工到人机协同,依赖编辑和审稿人的个人学识与经验,搭建人工智能工具,复制专家经验,提升期刊的运营效率、规模和客观性。
段艳文建议,在内容生产中,要严格遵循国家出版导向,强化意识形态把关;在选题策划上,要精准对接政策热点;在学术规范中,要坚守价值引领,切实发挥期刊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成为连接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关键枢纽。
探索新商业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对于工程技术类专业期刊来说,要面向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培养人才,传播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与产学研深度合作,服务行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棉纺织技术》主编杨家密分析道,工程技术类专业期刊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行业应用,工程技术属性与技术创新生产实践紧密关联。近年来,作为行业刊,《棉纺织技术》立足于行业开展科技信息服务探索,已成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杨家密介绍,《棉纺织技术》自创刊以来,坚持立足于期刊推进融合发展,在搭建知识平台、服务产业升级的办刊过程中,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服务形式,将科技信息服务和产业发展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传统和新兴媒体互补、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延伸技术服务链,打造专业知识服务体系,为行业提供专业、权威、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科学》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旗舰期刊,《国家科学院学报》是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官方期刊,《德国应用化学》是德国化学会的旗舰期刊。为什么学会热衷于创办学术期刊呢?
在Wiley(威利)中国区合作出版副总监黄佳怡看来,期刊不仅仅是行业协会的出版物,而且是学会重要的学术资产之一。出版学术期刊能让学会更加专注于学术发展和会员服务。学术期刊出版带来的可靠的经济回报,能支持学会可持续发展。
Wiley凭借先进的数据出版平台、专业高效的出版流程和深入的国际传播渠道,与学会形成了长期且稳固的合作关系。黄佳怡介绍,在中国也有很多与Wiley合作的学会期刊,涵盖医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广泛学科领域。
学会期刊在学会“推动学术发展、服务会员、影响行业与社会”的3个使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是让学会使命得以落地的核心驱动器。进入开放获取时代,学会期刊则开始探索混合期刊、OA姊妹刊等新商业模式。未来,学会期刊将向更开放、更国际化、更跨学科、更数据化、更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杨家密倡议,每一个办刊人要坚守初心,面向产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推动行业发展,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