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630余家媒体集中发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守牢方向导向 展现创新动能

作者:本报记者 朱小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3






  日前,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向社会发布。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共630余家媒体发布报告,吉林、四川等18个省份实现省市县三级媒体覆盖。《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梳理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发现,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变革,各家媒体在履行好自身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动能,为如何更好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带来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看到”:关注基层民生 做好舆论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要求大家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这要求媒体工作者的目光和笔触必须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生活实践,写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时代精品。在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中可以看到,各家媒体采用多元化的报道形式,在做好舆论引导的同时,也展现出自身对于基层工作的持续关注。

  主动参与社会讨论,聚焦基层问题解决。人民日报社积极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全年推出“读者来信”版39期,刊登读者建议79件,刊登问题反馈26件,着力推动问题解决。

  中国青年报社发挥自身议程设置优势,推出区域发展与青年发展系列民调、青年“词穷”现象、青少年网络“烂梗”使用情况等民调报道,引导青年成长与青年思维表达。同时,围绕高额彩礼现象和综合治理情况,深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农村地区,倡导移风易俗,引导社会文明新风尚,推出《别让高价彩礼成为婚姻幸福的“拦路石”》《婚礼花费成“甜蜜的负担”》等报道。

  农民日报社则牢牢站稳农民立场,针对“反季果蔬农残高于应季果蔬”“葡萄皮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等网络谣言,及时采访权威专家、产业经营主体,推出“为农求证”系列报道,用调查性报道还原真相。

  地方媒体在报道上则更多紧紧围绕本地需求展开,切实履行好服务本地民生的社会责任。例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推出了一批有温度的民生报道。如通过报道帮助因煤气爆燃重度烧伤的19岁女孩小玲3日内筹集善款超200万元,并持续跟踪治疗进展,全网传播量突破500万次,形成“新闻+公益”的示范案例。《山西日报》第一时间关注国庆长假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小西天景区被游客喊“差评”冲上热搜的事件,通过采访系统还原事件来龙去脉,并跟踪报道隰县举全县之力改进服务、使游客“差评”变为全网“好评”,助力当地的旅游发展。

  行业媒体在服务行业发展的同时,讲述行业专业知识。例如,中国应急管理报社将《读者之声》栏目、“探讨交流”版打造成连通基层的平台,围绕基层反映强烈的话题,广泛约请基层人员讲心里话,以案例剖析、专家访谈、提示预警等形式,发布各类科普作品2000多件次。


  “讲好”:深化文明交流 传播中国声音


  媒体在强化自身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还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从630余家媒体发布的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中可以发现,2024年,许多媒体在提升自身国际传播效能上作出了积极探索。

  新华通讯社在举办第六届世界媒体峰会等重要对外交流活动时,用15个语种对外报道,日均被境外媒体采用1.3万家次,触达海外受众约40.2亿人次,对1900家海外主流媒体覆盖率达93%。

  光明日报社对海内外关注的舆情热点均有所回应,不仅在“国际新闻”版开设《机遇东方来》《中国经济亮色与世界发展机遇》等栏目,宣传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还在《鸣镝》栏目刊发《“中国产能过剩论”完全站不住脚》等言论文章,有力批驳美西方抹黑言论,并持续打造“破圈了”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一批文质兼具、情理相合的专家文章,参与对外舆论斗争。

  中国新闻社则继续重点推进学理型对外传播栏目《东西问》迈向“2.0版”,加强外国专家智库建设,持续办好“中外对话”“国际观察”等重点对外报道品牌,不断促进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各地新组建的国际传播中心也日益成为媒体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为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四川日报社以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为龙头,参与承办“太阳之光:古蜀与印加文明互鉴展”,成为文化创新、数字赋能、出圈出海的代表性案例。利用熊猫IP,创新打造“Panda Guide熊猫指南”外籍人士一站式资讯服务平台,在巴西圣保罗、法国巴黎设立“熊猫客厅”,在巴黎成功举办“熊猫论坛”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四川国际传播矩阵逐步扩大,海外粉丝数超过610万。

  长沙晚报社于2024年3月挂牌成立长沙晚报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网站+频道+栏目+海外社交账号矩阵”四位一体的国际传播矩阵,策划推出《我在非洲当中医》《长沙老外不见外》等双语系列报道。参与“非洲媒体湖南行”等国际交流活动。星辰在线网(长沙新闻网)打造“In Changsha”双语专栏,推出系列报道《山猫吉咪出海记》,讲述中国企业在非洲绽放光彩的精彩故事。


  “升级”:推进媒体融合 打造全新产品


  随着5G、AI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更迭,媒体内容生产的呈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如何在深耕内容价值的同时,适应好全媒体时代的生态变革,也成为所有媒体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灵活运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推出适合网络传播的新闻产品。经济日报社策划推出《新中有数|数说新质生产力》原创融合产品,用系列短视频记录一粒种子的数字生命、一颗螺丝的智能再造等,让人们对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千行百业“新中有数”。创新设计H5产品《新质生产力,拼图来解析!一起拼~拼~拼→》,吸引年轻网友参与互动。科技日报社“科普一下”微信公众号以系列短视频的形式,追踪热点、焦点事件,及时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其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24年,科技日报社发布原创科普短视频370部,总传播量达1.7亿次。科抖融媒工作室推出情景类科普短剧栏目“唠科”,以社会热点话题为切入口,以短剧为表现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加强平台服务建设,提高用户满意度。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发布的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北京日报报业集团锚定自主可控平台建设,实现北京日报超级客户端7个版本的个性化、定制化呈现,下载量超3200万。全新上线的北京日报超级客户端“服务版”,紧盯市民高频生活所需,提供百余项服务,确保一键触达、掌上办理,极大地增强用户黏性和活性。除此之外,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还打造了“北京号”新媒体聚合平台,首次上线个人号矩阵,与480余家重点入驻单位和各领域优秀创作者相融共荣,形成政务、区域、教育、健康等近20个新媒体矩阵,让受众一号在手即可关注到全市数百家单位发布的政务、服务信息。

  加速技术赋能,推进智能化内容生产。解放日报社持续拓展新技术运用场景,不仅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AI绘海报】把2024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告诉AI,它生成了这些图景》《【AI海报短视频】蓝图已定!2024年中国要实现这些目标》等产品,同时还将智能技术融入内容生产和传播流程,让自主研发的AIGC平台多点嵌入采编场景,形成以“策划+生产+运营+AI协助”为一体的内容生产通路。

  创新传播形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2024年《中国建设报》融媒体直播间建成启用,通过工作日每天一期、每期一小时的形式,精心策划推出“‘好房子’大家谈”等精品直播节目,并组建了一支由6人组成的主持人团队。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期间,连续制作5期现场直播特别节目,邀请与会代表和智库专家谈体会、谋举措、话改革,用“直播访谈”的形式为受众带来全新体验,拓展了主流媒体的报道方式。

  通过630余份媒体“答卷”可以发现,不仅有主流媒体对于推进系统性变革的决心和努力,也有关于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软实力的探索和思考,而多家媒体在报告中强调的关于提高质量和改进文风的重要性,也为媒体的不断发展完善提供了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