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贸会遇见版权

作者:朱丽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8

  首都版权展区现场展出的景泰蓝花瓶。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朱丽娜、洪玉华摄)


  又是一年服贸会,首都版权展区依然人潮涌动。今年这场展会正悄然拉近版权与公众的距离,使版权进一步融入大众生活。

  从AI重塑《山海经》神兽的动态形象,到区块链为文物数字版权构筑牢固屏障;从景泰蓝掐丝工艺与当代设计美学碰撞,到版权多元化开发;从“刑事+行政+民事”立体化治理模式到版权多元调解机制的高效运作,到AI机器人“版版”实时为观众提供版权咨询……这些看似难懂的技术与机制,正无声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首都版权展区在展陈形式上,不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构建出一个从制度设计、技术支撑到传统保护与创新应用深度融合的版权生态。

  版权,不再只是法律文本中的陌生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陪伴。

  版权保护在身边。在北京市版权局的展板前,著作权案件线索通报会议、版权纠纷多元调解、网络版权“快保护”等机制,清晰勾勒出版权治理从“被动防御”迈向“主动创新”的转变轨迹。展区负责人介绍,2022年建立的行政司法协同治理工作机制,整合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推动版权保护实现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治的重大转型,体现了“刑事+行政+民事”立体化治理模式的有效实践,正逐步成为北京版权保护的鲜明标签。

  版权赋能在身边。数字文博展示区的实践格外引人注目。红釉玉壶春瓶不仅以实物展出,还通过高清三维建模实现数字化重现——所有成果均经“中国文保链”完成了确权与存证。这套系统不仅破解了文物数字资产的确权难题,也为数字版权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真正让文物在当代“焕新”得更安全、更有价值。

  创新转化在身边。非遗现场体验活动中,漆器手工艺人一边带领大家体验非遗技艺,一边道出了手艺人的心声:“作品登记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降低维权成本。”这句话,真切点出了当前版权保护的核心痛点——确权容易维权难。而北京正在尝试通过建立多元解纷机制,系统性破解这一困扰创意行业已久的难题。

  版权保护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激励创新、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手段。在首都版权展区,我们清晰看到这种平衡的努力——力度与温度并存,保护与开放共进,让创意的火花在规则守护下持续迸发。从制度设计的多层次机制,到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广泛支撑,再到从传统文化至数字创意全覆盖的产业实践,版权保护已渗入每一个创新环节。

  纵观整个展区,版权不再是墙上的条款、书中的术语,而是每个人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它守护创作、激发创新、陪伴传承,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在规则与创新之间搭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