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推动文学期刊出版

作者:季亚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6


核心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文学作品和理论大量引入,对拓展中国文学视野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如今中国文学若还是“追赶”和“引进”,已经不够。如果离开国外理论和叙事技巧就下不去笔,那只能说明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声音,没有发现自己的故事,没有建立起足够强大的文化自信和美学自信,写作就容易流于模仿与跟风,就不可能书写好中华民族的新史诗。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化与文学事业作出部署和发表讲话。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系列论述的起源,内容丰富、思想精深。《讲话》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为新时代文学期刊出版的内容生产定调、指航。


  在新的历史方位里理解和认识中国精神


  当今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时代的变化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正深刻地改变中国人的心灵与情感。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自我意识正在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十月》2024年“全球首发:从中文启航”的活动,曾这样描述这个变化:

  百余年来的中国新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参照系里,我们似乎始终身处于“时间差”的另一端,读者们和作家们一直在追赶世界文学潮流,去提供普遍意义上的“中国经验”。经过几代翻译家、出版家的不懈努力,中文的阅读和书写姿态,终于发生了变化,相比前代人的“到世界去”,此刻我们比从前更深切意识到“在世界之中”。

  近代以来,中国人以“落后者”“追赶者”的心态面对西方国家与文化,我们的知识、情感以及问题意识等皆基于此。伴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增强,我们不仅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西方文化,而且需要重新审定近代以来的知识系统,在新的问题意识之中,重构我们的思维与感觉结构,描绘新的世界图景。因而当下谈论中国精神,就是在这个历史方位里谈论,在古老东方文明浴火重生、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意义中谈论。也正因为此,我们要突出“中华性”文化立场,彰显“民族性”审美风范,完成中国精神的当代书写,赋予中国精神以新时代的内涵与形式。

  2021年、2022年,《十月》的李敬泽“正典”专栏,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貌”方面有积极探索。专栏第一篇《〈黍离〉——它的作者,这伟大的正典诗人》写道:“在《黍离》中,华夏文明第一次在超越的层面上把灾难、毁灭收入意识和情感。《黍离》这苍茫的咏叹标记出对此身与世界更为复杂、更为成熟强韧的意识,这悲叹是记忆,是回望,亦是向着黄金时代复归的不屈信念。”《黍离》获得当年扬子江文学排行榜散文榜榜首,第四届琦君散文奖的授奖词称:“他的散文写作一直在起源处辨认中华文明的内在根性与外在风度。这一次,他从文明史的角度重读诗歌经典,以黍离讲述‘华夏自觉’的发端与存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的“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作家赋予这种信念以当代审美形式,办刊者则应收集、呈现和传播这些关于中国精神的当代书写。


  扎根中华文化沃土构建自己的“文学辨识度”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文学作品和理论大量引入,对拓展中国文学视野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如今中国文学若还是“追赶”和“引进”,已经不够。如果离开国外理论和叙事技巧就下不去笔,那只能说明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声音,没有发现自己的故事,没有建立起足够强大的文化自信和美学自信,写作就容易流于模仿与跟风,就不可能书写好中华民族的新史诗。

  作家徐则臣近些年的写作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曾这样交代自己的写作来源,我们是喝狼奶长大的。现代小说是个舶来品,针对世道与人心的现代性,西方有一整套极为成熟的技巧和理论,拿过来就能用。而中国传统文学,现代性恰恰是其缺失的环节,直接从传统文学中寻找可资利用的叙事资源,难度极大,接不上头。但用汉字,写中国,背离传统无论如何需要反省、深思,也因此,在当下的写作中如何实现传统的现代性转化,是他在写作中迫切考虑的问题。近些年他的小说《虞公山》文化怀古系列、《玛雅人面具》海外叙事系列,开始大量借鉴中国传统小说如《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手法,用陶渊明和蒲松龄的方式讲述玛雅人和金字塔。当我们用这样的形式完成叙述,体现的是这一代写作者所怀有的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中国怎样成为世界的自信。

  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徐则臣这一代写作者在写作中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不满足于老调重弹,构建起自己的文学辨识度。


  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思考中国当代文学,是《十月》自创刊以来就在做的事。20世纪80年代的《学习与借鉴》栏目,当年的编辑们要在与世界文学的联系里重新定义和构建当代文学。进入新时代,《十月》在推动中国文学的国际交流中走得更远:2018年,《十月》主办“北京·国际文学期刊高峰论坛”,这是国内文学期刊与世界其他国家、语种的主要文学期刊首次集中交流,并同步开设“世界文学期刊概览”专栏,介绍世界各语种重要文学期刊,受到业界高度关注。2019年,《十月》增设《译界》栏目,邀请各语种一流学者翻译、介绍活跃在国际诗坛的重要诗人作品。2023年,《十月》设计《全球首发》栏目,邀请各语种最具代表性的世界知名作家,将其新作以中文形式在全球首次发表,一举解决了中文写作与世界文学的“时间差”问题。并通过“从中文启航”“在世界的田野上”等主题论坛,首度实现了中国文学期刊与外国当代作家之间的直接对话和同步互动。

  除了文明的交流和互鉴,文化传承发展更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望。《十月》杂志近年推出了李敬泽、西川、李舫等作家对《春秋》《左传》《红楼梦》等中华经典著作的再解读,深受广大读者喜爱。2024年推出《中国经典》栏目,邀请国内知名古典文学、文化研究专家、作家,对先秦诸子以降的“中国经典”著作进行再解读,以当代眼光回望经典,重建与古人的精神联系和审美谱系。中华文脉生生不息,在新时代,文学期刊出版应有“为往圣继绝学”的勇气,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盛唐气象”,推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经典,《十月》将为此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为《十月》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