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的书香

作者:李朝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5

  立秋这天,快递小哥上门送来快件。打开一看,绿白相间厚书一本,右上角入眼文字:《年度散文50篇》(2024)。不知何故,2024年的选本似乎见书稍晚了一点,但一看那熟悉的厚重朴实的装帧,熟悉的编选者名单和出版社,便满心踏实。

  秋天里的味美书香,秋果香的散文华章,若葡萄,似苹果,同海棠,像哈密瓜,如京白梨,满室书香果香。翻阅《年度散文50篇》,舌触上品,天然纯真,甘之如饴;篇章间行走,人立田野上,天高地阔,风轻云淡,满眼秋获,色彩斑斓,五谷丰登。

  2024年,我从订阅的《光明日报》上,偶读到有本《年度散文50篇》(2023)的消息,抱着“上当受骗”又何妨的心态,从京东下单购来读之。寻目录,观标题,筛选着读,从有感觉的题目读起,不问作者有名无名,这一读读出了感觉:说是年度50篇,实则是散文年鉴、时代历史画卷,我向往的文学圣山!

  有此等收获,我自然盼着《年度散文50篇》(2024)到手。捧读2024年度的,再温习2023年度的,两个年度的选文,其情其韵、其理其妙,让我享尽散文之美。

  情在文化底蕴。《桑》《叙事》《得耳布尔》《故乡在他乡》《张四维先生小记》,容我露怯出丑,过去没读过金艺、任芙康、卞毓方的作品,他们“大”不大,“名”不名,在我的阅读天地里,一如既往爱凭文说话。李青松等的作品,过去读过,也研学过,大家的笔力苍劲,底蕴无穷,情在不言中,意在文之外。在《年度散文50篇》(2023)里相遇,若“老熟人”相会一般,亲切的文字,动情的篇章,哲理的情思,美妙的远望;金艺的故乡,在贵州?在江西?心中的疑问,情动的诉说,“最疼爱爸爸的大姑不在了,那个与我有着神秘联系的腊脚村,我还会满怀期待地再一次回归吗?”随父亲工作在南昌的金艺这一问,问出多少人的乡愁泪呀!又调动出多少文学的思绪空间!是篇好散文,我这样认为,我这样阅读,我这样感慨;任芙康的“叙事”,娓娓道来,深水静流,“险”事稳写,别样味道的形散神不散;让我复读三遍的《张四维先生小记》,笔法、情节、人物……是小说?是散文?是戏剧?是寓言?文中任品味,文中任驰骋,文中任遐想!作者我陌生,结识“张四维”,记住“卞毓方”。

  韵在人间烟火。《我寄愁心与明月》,作者杜卫东说,“今年的咖啡已经买好,只是不知道天堂可有地址签收。”这个豹尾,催人泪下,“闲笔”不闲!行文者师承其师、《人民文学》原主编程树榛,“饮一盏清茶,拥半室阳光。”这篇忆人、忆事、忆情的散文,间有传道授业解惑方法论。“他主动和我说起,写长篇有两个审美的表现手法不能忽略:一是闲笔……二是景物描写……”《张教授的农业生活》,浓烈的烟火气,弥漫在过去、在现在的时空间,一笔写自己插队时往昔农事,一笔写妻女都市今时农艺景。新物旧事,网上网下,虚虚实实,矛盾纠结,各说各话,对立统一,心照不宣,情真意切。“用汗水写出的文字,由屏幕溢出的话外音,历史纵深,时代风物。初读显平,细读有味,看似家长里短,实则一轴中国画。”这是我品读后,在扉页处留的“痕”。《万鸟岭上》,起笔从“梦”引文,“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能与鸟儿一起飞翔”,“逼”人急读的细节,写史简述的运笔方法,个性化的现场氛围,等等。我在书页上写道:“这篇散文晨起两点读过,上午又读一遍,文笔不错,想象丰富,熟悉鸟性,阅读了大量书目。好散文必有好细节。”

  理在文章之外。“是罗布泊东方巨响的余波未散,还是瀚海风掠,抑或是滇池水花拍岸?一梦到了西极美地,众神列列,皆为师表,背影就在正前方,渐行渐远,落成青山夕照,褪色为西南联大纪念馆的一组老照片。”这是徐剑《记忆像米轨一样长》“入梦”篇的开句,这种开篇写“入梦”,语言别具一格,表达入木三分。文里记忆中的人物,是郭永怀夫妇,是邓稼先,是钱学森,是王淦昌,是彭桓武……凡有情怀,有良知,有信仰,有自尊心的中国人,人人都记得这些国士。“这篇需三读方知其中味的作品,写法有突破,将散文中的‘我’,变成文学中的‘他’,称谓之变,文采飞扬,深情在墨香里、在战士奔腾的血液中。”这是我初读后,随手写在空白处的感觉。《忆祖母》情在笔端,“我的祖母与我们家所有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首句抓着我的情感,“是子孙心目中最可信赖与尊崇的精神支柱,一家三代情感融洽与亲近的程度超越任何嫡系血亲。”“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人不是牛羊,不能靠倒沫(反刍)活着。”丈夫病去前泣血托孤,继母一诺千金,一个小脚老太太,从此履行母亲之责,“宁可穷饿而死,也不能惯着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占人家的便宜。”母亲的理由是,“若是孩子学坏了,要这家有什么用处?我这寡岂不也是白守了?!”民族的文化之根,扎在中华大地厚土上,扎在百姓的心田里。国是家,家是国,中华基因,就这样悄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在读者翻书阅读的情感中。是的呀,“任何人的历史,无一不是自己的行动所写就的。”人如此,国如此,文也如此!

  妙在不动声色。《生死棉花》,由棉花,带家史,由家史,言国仇,言长江,言物竞天择。《我在流水线上写诗》《上岸》《消失的名字》……读罢,让人想起夏衍的《包身工》,让人想起司马迁的《史记》……好文章,语言是光,故事是水,光照水滴,自然天成,读之韵味来,清香到,意境出,想象无限,思绪无尽。举重若轻的写法,小事大情的妙笔。好散文,故事是“轴线”,思想是“景致”,语言是“风帆”,“线”牵“帆”扬,凭栏风景,鼓风向远,“牵”船走千水行万疆。这部《年度散文50篇》,是时代的风景,是文学的巨轮,吸着“岸”上的读者,吸着“水”上的读者,吸着“天”上的读者。我估摸天长日久,也必译文他国,吸着国外的读者。

  真的感情,真的语言,真的哲思,是《年度散文50篇》,留在我心中最深的烙印。这套年选从此,与我爱读的散文名篇珍藏本,与我爱读的《聊斋》等中外名著,伴在喜好的生活情趣里,交流在或兴奋或寂静的心绪上……

  忽然发现,从2022年发端,一年又一年,《年度散文50篇》已连续出版三年。每一本皆有主编陈建功的“答记者问”或“序言”置于篇首,我因急于阅读正文,每每匆匆翻过。重读才发现,这些文字中,恰恰全面阐述了这一年选本的遴选原则、遴选程序,似也豁然明白“50篇”之所以能秀出于林的“奥秘”。

  伯乐相马,一尺通量,集体评审,主编主持,众评委畅所欲言,程序保障,上品佳“酿”。我想,此乃选本引人入胜成为典范之根。由“根”到“树”,树成风景。

  在我眼里,在我读过的文本中,《年度散文50篇》有“皮”有“毛”,有品有位,有读头,会上瘾。

  谁不信?喜散文的人,找来一读可批驳。唯有以理服人,方为真理的灯塔。

  (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