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在文学的旷野里

作者:张志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2

  前不久,听说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要办新证件,我走进书房,打开书桌左侧的抽屉,取出10多年前给我发放的第一届会员证。关于文学的种种记忆,一下子涌上心头。

  对文学的热爱,或许是刻在童年里的印记。上小学时,我时常被《隋唐演义》《说岳全传》这些小说吸引,李元霸举着双锤、秦叔宝骑着黄骠马仿佛从书中跳出来,在我眼前展开一场场酣畅淋漓的征战;会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而拍手叫好……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我常常忘记了吃饭,直到母亲叫了好几次,才恋恋不舍地合上书。那时的我,还不懂什么是文学,只知道这些书中藏着无数精彩的故事,也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惩恶扬善的英雄。

  到了中学,我开始在学校图书馆和校外书店“寻宝”。读《水浒传》时,梁山好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情,让年少的我心中涌起一股热血;《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的义薄云天,让我沉迷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在困境中坚守理想的模样,让我在面对繁重的学业时多了一份韧劲……那些年,课间10分钟、晚自习后的睡前时光,都是文学陪我度过。在那段埋头“题海”的日子里,阅读就像一束束光,为枯燥的求学生涯增添别样的色彩,也让我在文字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

  因为这份对文学的执着,我格外崇拜作家。在我眼里,他们用手中的笔、桌上的键盘,写出、敲出能够让我们精神丰盈、灵魂升华的“食粮”。更幸运的是,因为工作与爱好,我有机会与许多知名作家相识。我曾与徐怀中聊起他笔下的军旅生活,听他讲述创作《底色》时的故事;和孟伟哉探讨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老一辈作家的坚守;向高洪波请教如何写好文章,他用“笔勤”二字回答了我……这些难得的经历,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文学于我,也像是一张无形的社交网,将天南海北的同好串联起来。记得在一次活动中,我与河北的殷杰兄结缘相识,后来成了好友。在他的帮助下,徐光耀、张文新、刘小放等先后向我赠书,这些都是文学带来的连接和收获。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对白洋淀文学怀着近乎虔诚的热爱,为传播小兵张嘎的故事投入大量心血。那份近乎执拗的痴迷,让我看到文学对一个普通人的影响。

  当然,我也曾迷惘过。四五年前,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我也被短视频、网络游戏吸引,书读得越来越少。新买的书草草翻几页,就随手放到一旁,很难再拾起。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突然有一天,没了刷短视频的兴致,也提不起玩游戏的劲儿,于是我重新拿起那些搁置许久的书,阅读的快乐又回来了。想来,人到了某个时候,或许真的会回到从前的某个阶段,这大抵就是常说的“返本还原”吧!

  其实,我还有过作家梦,想着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能够为读者带来慰藉与力量。后来,没能成为作家,却成为一名出版工作者,这又是另一段缘分的开始。因为,出版人和作家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为读书人、爱书人提供有思想、有温度、有价值的精品力作。所以,我经常安慰自己,从这点上来说,也算是实现半个梦想!

  去年底,在参加《人民文学》杂志和“与辉同行”共同举办的直播活动时,听莫言老师讲道:“生活处处都是文字。沉沉的夜晚,听到河水慢慢地流淌的声音,看到天上的流星不断地划破夜空,那样一种灿烂的景象。你听到旁边的庄稼地里各种小动物发出的神秘的声音,这些东西全都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就变成文字。”写作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街头小贩的叫卖声、朋友间的一句问候,甚至是晚上散步时遇到夜钓人,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写作素材。

  如今,看着这个证件,10多年的时光仿佛在这一刻交融。从当年那个偷偷读小说的孩子,到马上步入不惑之年,文学始终是我人生路上最忠实的伙伴,一直为我提供情绪价值。未来,我会带着这份热爱,继续在文学的旷野里前行,因为与文学相伴的路,永远充满阳光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