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版权如何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在《中国版权》共享课堂上,与会嘉宾表示——
把版权从“法律概念”升级为“战略资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1
《中国版权》共享课堂暨版权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主办方 供图
“据《2023—202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达16179.68亿元,同比增长19.08%,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令人振奋。但同时,出版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版权保护、数字鸿沟、技术伦理等挑战的严峻性。”在《中国版权》共享课堂暨版权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的现场,中国版权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李劼的这句话点出了会议聚焦的核心。
“十四五”期间,我国版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为出版业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盗版侵权形式也层出不穷,如何有效保护版权、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拥抱新技术,已成为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会议邀请多位业界专家学者,围绕出版版权保护领域的行业热点和前沿问题,深入探讨版权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实践。
版权运营驱动出版业数智化升级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出版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宝林以“以版权经营推动出版业3.0转型”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表示,当前出版业正面临继造纸术、印刷术发明后的“千年未有之大转型”,从手抄时代、印刷出版时代逐步迈向数字出版、数智出版新阶段,需以版权经营破局,找准高质量发展方向。“如果将传统出版定义为1.0时代、知识服务为2.0时代,那么,明确版权经营是出版3.0的方向。”孙宝林认为,版权经营对出版业转型和发展壮大意义重大,唯有凝聚行业共识、汇聚多方力量,方能推动出版业在3.0时代实现稳健转型,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出版业需扭转认知,把版权从“法律概念”升级为“战略资产”。
据了解,中国版权保护中心除传统作品、软件登记外,正探索推进数据集登记,为国家大剧院等提供版权资产管理服务,同时与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大学共建出版学院,参与出版版权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安伦以“践行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推动出版理论和实践创新”为题指出,出版兼具五大基本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教育属性、科技属性和经济属性,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整理信息和传播知识、创造文化和传承文明、推进科技和发展经济四大核心功能。面对数智时代的行业变革,他呼吁加快构建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从实践上升至理论、以人才支撑行业,助力出版实现理论与实践双重创新,推动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作为此次研讨会的联合主办方,人民教育出版社近年来持续探索和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知识传播形式迭代和盗版侵权手段翻新等新情况和新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权与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陈霞提到,版权诞生于出版业,同时也为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版权对于出版业的价值已被重新定义,它不仅是法律盾牌,还是驱动产业创新转型的核心引擎。版权已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变量。
众所周知,人教社是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编研出版的“国家队”、主力军。人教社对自主编写的教材享有著作权,既是出版者,也是著作权人。基于这种双重身份,人教社历来非常重视版权工作。早在1996年,人教社就在全国出版单位内率先成立独立的版权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版权管理体系,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陈霞介绍,“十四五”期间,人教社始终把版权作为核心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围绕版权开发、管理、运营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动拥抱新技术,自主开发数字教材、数字实验工具、数字化教学资源包等一系列优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以教材版权为基础,积极稳妥推进版权授权与衍生开发;紧密结合新时代出版融合发展需要,对版权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升级;提升版权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数智转型期出版业面临新挑战
新时代、新技术对出版业的内容创作、作品传播、市场需求和行业整体环境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出版行业而言,同样面临很多挑战。
针对行业现实挑战,孙宝林提及多重痛点:教材图书侵权盗版仍存,网络平台低价售书破坏图书市场秩序,部分出版社合同不规范、过度索取权利,期刊领域尚无正式合同仅靠单方声明、图片使用遭恶意索赔等;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版权授权与权利保障两难,出版社在版权资产入表上态度谨慎,作者与出版社关系失衡等问题亟待解决。
“困扰出版业的侵权盗版和电商平台超低折扣售书等问题,这其实不是新问题,为什么业界最近对此如此关切和焦虑?”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出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金花认为,深层原因来自传统出版企业的担心和忧虑,担忧在数转智改期,优质内容创造、生产与传播正成为一种新型生产力的时候,自身却在社会注意力新分配格局中逐渐丧失影响力,无法在意识形态主阵地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杨金花提到,当前出版企业面临产业链话语权下降、传统经营模式制约版权开发的双重挑战,若缺乏技术投入与高质量版权产品支撑,行业信誉易被稀释,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增强企业版权开发能力或许是出版业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时一个可能行得通的思路。她建议,出版企业应该在创新出版经营管理过程中重新认知和做好版权开发工作,尽快发展出规模化开发高质量版权的能力,形成流程优势、规模优势和网络效应,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获产业主导权和话语权,守住主阵地的同时,自然可以顺带消解相当一部分侵权盗版和超低折扣售书的问题。
“版权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引擎,对于依托文化产品生存的出版社来说,版权无疑是生命线。”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华夏教师》杂志副主编、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印刷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尚莹莹提到,传统出版社虽拥有专业编辑、行政特许经营权等核心资源,但也面临版权权属“空心化”、分成比例低、生产方式老化等问题,在与流量聚合平台、电商—硬件—内容一体化巨头等竞争者的博弈中,话语权逐渐弱化,同时还需应对盗版、AI“洗稿”等侵权挑战。
她提出了版权运营的“轻重之道”:在内容资产上,重独家长期版权、轻单一形态开发;在资金结构上,重IP资本化合作、轻自有资金占用;在渠道策略上,重私域用户沉淀、轻平台依赖。同时,她建议通过区块链存证、数字水印等技术,结合专业维权团队与行业联盟,构建“技术+制度”的版权保护体系,在数字文明中平衡版权开发与价值坚守,实现出版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制度”双轮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出版业也在加速重塑发展格局,推动内容生产范式实现质的飞跃。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出版业的影响同样备受瞩目。
对于身在出版行业的版权人而言,感受到的挑战更加深刻。陈霞提到,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对现有版权许可与保护机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存在技术方难于取得授权而作者又难以保障权利的两难状况;又如,流量经济下,盗版侵权产品通过投流成为短期爆款,给出版社等权利人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而权利人的维权工作却困难重重、得不偿失。
同方知网数科数据要素与数字出版中心总经理谢磊在以“AI赋能出版技术创新和版权保护”为主题的分享中,聚焦数智时代出版业的技术创新与版权治理实践,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重塑出版流程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容可信度与版权授权机制等方面的挑战。
他提到,在出版技术创新方面,可运用AI工具辅助选题策划、稿件审校与参考文献核验等全流程环节;AIGC检测工具能够精准识别AI生成内容,并通过AI技术推动增强出版、双语出版等新型出版形态发展。在版权保护方面,应通过“技术+制度”双轮驱动,规范期刊作者授权流程,实现线下与线上协同的授权管理,以解决传统版权声明效力不足等问题,并借助系列服务切实保障创作者权益。
针对数智时代转型,孙宝林建议,整合行业力量建设出版业垂类专业大模型,采用“黑箱模式”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按使用量结算保护优质数据,并提议将其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同时他还呼吁传统出版单位单设版权部或版权与法律部,强化版权专业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