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情节与人物均源自抗联女战士回忆录,导演高群书表示——
“生还”视角更值得被看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0
由著名导演高群书执导的抗战电影《生还》,以沉浸式创作手法彰显纪实创作风格,用镜头镌刻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14年的抗战历史。影片历经70天拍摄,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林海雪原与零上35摄氏度的酷暑荒野间穿梭,在东北三省全地域取景,已于9月3日在全国上映。
电影《生还》呈现了东北抗联从1938年在数十万日伪军“铁壁合围”中的绝境突围,到1940年转移到苏联整训改编为抗联教导旅,再到1945年挥师反攻东北、迎接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东北的峥嵘历程,在银幕上徐徐展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影片情节与人物均源自抗联女战士的回忆录,以14岁女战士李童的视角为叙事线索,生动塑造出群像式的抗联英雄图谱。
聚焦东北抗联普通战士
《生还》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点影片,由中宣部电影局指导,吉林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委宣传部重点支持,长影集团时代传媒有限公司与岩上影业联合出品。
谈及创作本片的初衷,高群书表示,自己是看了抗联战士李敏重走抗联路时的一段讲述战时经历的视频后,开始关注抗联的,尤其是抗联教导旅的往事。《生还》拍的就是李敏和她的战友们从1938年到1945年的经历。对于这一段历史,高群书表示,战斗不是为了死去,是为了生还;当死亡不可避免时,可以选择冲锋,但是活下去,是为了最终的胜利。
高群书坦言,大家知道抗联艰苦,但怎么在绝境中坚持、如何活下来,才是更值得被看见的视角。“这些生还者是扛着战友遗志,在残酷环境下咬牙硬撑的普通人,生还者和牺牲者同样值得尊重。”
高群书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生还”二字的背后,是无数战士用生命铺就的道路:片中幸存的数百名抗联战士,先投身东北57个重点城镇的接管与治理,为初到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输送关键武器弹药与支援;后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在烽火中续写抗战荣光,用热血为胜利奠基。
抗联的14年,是中华民族最暗的夜,同时也闪烁着最亮的星。《生还》全片将叙事核心从传统英雄烈士转向了最终存活下来的极少数群体。“《生还》塑造了一批普通抗联战士在突围中拼死互相保护、被俘、最终生还的残酷历程,是一部写实的沉浸式非典型战争电影。”高群书对记者说,他在多次走访抗联幸存者及后人、深入了解抗联艰苦的历史背景后,内心涌起无限的崇敬之情。
冰火两重天的“时空对话”
东北三省作为东北抗联的发源地,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先烈的热血。
在吉林省白山市仙人谷,长达5个月的积雪期、未被开发的原始地貌,完美复现了抗联密营的自然屏障。剧组在此拍摄了抗联部队雪地伏击、伤员转移等关键情节,皑皑白雪成为历史的静默见证者。
在黑龙江哈尔滨,这里保留完好的俄式建筑群,重现了当年抗联战士跨境赴苏训练的历史场景。镜头聚焦于地下交通站的灯光、铁轨旁的暗号交接,还原隐蔽战线上的惊心动魄。
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赵尚志故里,作为抗联“铁血将军”赵尚志的出生地,其地理空间成为抗联精神的具象载体。
“为真实重现抗联战士的生存绝境,剧组采用‘冬春—夏秋’的双阶段拍摄模式。”高群书向记者介绍,在吉林省白山市仙人谷的冬季拍摄期,积雪覆盖的原始森林中,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温度让设备频繁“罢工”,演员们身着单衣在齐腰深的积雪中匍匐前行,真实体验抗联战士被日伪军追击时的险恶环境。转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拍摄时,温度飙升至35摄氏度,演员们在挥汗如雨中演绎野外行军、狙击日伪军的紧张情节。
“我们在3个月内经历了四季温差,但与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中啃树皮、穿单衣的14年坚守相比,这点苦微不足道。”高群书说,这种在极端环境下的拍摄体验,正是为了让创作团队从身体记忆层面贴近历史,最终在银幕上呈现更具痛感的真实。
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影片主人公李童由真实人物改编而来,她在日寇侵略中失去家人,在抗联队伍中历经粮食断绝、零下40摄氏度严寒、日伪军“三光政策”的考验,苦苦坚守,最终成长为优秀的抗联战士。
“李童的故事是千万抗联战士的缩影。”高群书对记者说,他们特别选取李童的14岁作为成长起点,就是要让当代青少年通过同龄人的视角,理解抗联战士能在豆蔻年华扛起钢枪的心路历程,让历史人物更具人性光芒。
“在酷寒与战火交织的岁月里,在14岁的李童身边,始终有一群用生命守护她的抗联战士。”高群书对记者说,抗联战士在绝境中迸发的爽朗笑声、在苦难中坚守的乐观精神,与冰天雪地的残酷环境形成强烈反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北人民抗击侵略时的革命豪情与赤子之心。
同时,高群书以其擅长的纪实手法,采用了新人演员与非著名演员搭配的主演阵容,女主角李童由小拳击手邵正一出演,其青涩却坚韧的表现深受好评。
《生还》全片在东北三省实景拍摄,不仅展现了“李童们”当年的艰难困苦和幸福,也再现了东北那段不屈岁月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高群书看来,“比起拍电影挣钱,更希望更多年轻人看见当年的场景。”
当镜头扫过长白山的千年积雪、黑龙江的滔滔江水、辽西平原的血色残阳,抗联精神化作银幕上可触可感的呼吸与心跳。正如高群书所言:“我们不是在拍一部电影,而是在为东北抗联精神立传——这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值得每一个人、每一代人走进影院,与先烈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