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报》曾是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舆论阵地,由抗日英烈彭雪枫主持创办。87年来,它始终以“拂晓”之名,传递党的声音,反映群众期盼——
“拂晓”之光照亮不渝的初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0
“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迈进、有为。”1938年9月29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的一间简陋农舍里,新生的《拂晓报》发出了自己的宣言。抗日战争时期,《拂晓报》作为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舆论阵地,在彭雪枫将军的直接领导下,记录着军民浴血抗战的壮阔史诗。
“我们不仅要守护历史,更要让历史‘活’起来。”拂晓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刘丽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
它如同一束光芒穿透战火的硝烟,历经87年风雨兼程不断书写着红色华章。
烽火记忆在全媒中绽放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农科路东侧的《拂晓报》报史馆,1600平方米的展厅内,静静陈列的油灯、简陋印刷机,都诉说着抗日烽火中办报的艰辛跋涉。办报初期,部队的流动性很大,日夜长途行军。《拂晓报》的同志们带着钢板、蜡纸、油印滚子,随军转战于黄淮平原。冬夜北风凛冽、寒星闪闪,部队穿过重重封锁线,走得人困马乏。但是一到宿营地,大家便不顾奔波的疲劳,立即抽出钢板,展开蜡纸,刻写出报。
征战在淮水两岸、涡河之滨,他们把一期又一期带着油墨香味的《拂晓报》送到广大军民手中。
刘丽介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拂晓报》启动“红色记忆——一张报纸的抗战”全媒体采访活动,记者们重走拂晓路,足迹遍布河南、江苏、北京等地,打捞散落的历史碎片。
在《枫染万山映拂晓》一文中,记者通过彭雪枫将军的日记、战友的回忆,还原了彭雪枫为报纸撰写50余篇社论、通讯的往事;《淬火拂晓红色黎明》则以老报人后代的口述为线索,讲述了报社人员在敌人“围剿”中保护印刷设备的惊险历程。这些报道通过全媒体传播,其中“彭雪枫与拂晓报”系列短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
《拂晓报》记者还深入安徽宿州烈士陵园、盛圩烈士陵园、灵北抗日中学旧址等地,推出《烽火盛圩铸英魂》等报道,用细腻笔触描绘埇桥区盛圩子村民冒死救助新四军伤员的往事。“抗日烽火路——致敬老兵”专栏中,99岁的抗战老兵吕加凤主动请缨加入敢死队,拔除沱河集日伪据点的战斗经历,经文字、音频、影像多维呈现,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扎根大地书写流动的史诗
“拂晓离不开我们,我们离不开拂晓。”这句镌刻在《拂晓报》报史馆墙上的话,道出了这份报纸与人民群众的血脉相连。如今,这份报纸作为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机关报,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弘扬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
在拂晓报社三农新闻部,青年记者夏冕正在整理一天采访的新闻素材。从凌晨4点出门,夏冕和同事跟随铁路养路工,用镜头和笔端记录他们战高温、斗酷暑的工作场景。“致敬烈日下的坚守,一线工人未曾缺席,我们记者也在路上。”文字记录、出镜采访、视频制作,夏冕全程参与,轻车熟路。“这是老一辈拂晓报人‘脚底板下出新闻’传统的延续。”夏冕说。
连日来,《拂晓报》推出“流动的史诗——新汴河”重磅全媒报道。为展现宿州母亲河的前世今生,报社组织精干团队历时两个多月,跨越豫皖苏三省,走访了上百位开挖河工、水利专家和沿岸群众。记者们白天顶着烈日记录治河现场,夜晚在农家院落整理素材,最终形成的系列报道不仅有《重生,从通济渠到新汴河》等深度稿件,还有原声音视频等融媒产品。
围绕中心工作,《拂晓报》始终保持着“号角”的敏锐与担当。在“强工兴产、产业强市”战略推进中,记者们深入县区园区、企业车间,推出“活力中国调研行”系列报道,《宿州经开区:从“筑巢引凤”到“固巢养凤”》等稿件剖析发展痛点,提出建设性建议;聚焦首届白居易诗词大会,报社整合“报网微云屏”矩阵,通过诗词接龙直播、AR穿越盛唐等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刘丽介绍说,报社开设的“宿问速答”栏目,将群众反映的小区物业、教育医疗等问题梳理成报道,推动相关部门整改;“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则记录着农民丰收的喜悦、乡村变迁的故事,其中《留守妇女变身“巧娘”》报道引发关注,帮助20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每一次革新都是初心的回归
《拂晓报》报史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不同时代的编辑工具。从铅字排版的字盘到激光照排的电脑,再到如今的融媒体指挥平台,《拂晓报》的每一次革新都是一次初心回归。
“每一次报道都是全媒体报道”已成为拂晓报人的共识。在“红色回响——致敬淮海战役胜利75周年”报道中,报社采用“文字深度报道+短视频现场探访+直播连线老兵”的立体传播模式,让年轻观众真切感受到“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深刻内涵。
步入媒体融合深水区,《拂晓报》已构建起集报纸、网站、社交媒体账号于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宿观”“八爪鱼”融媒工作室等创新单元应运而生。打开工作室制作的《你知道吗?〈长安的荔枝〉竟然提到了宿州!》融媒产品,用户可以通过互动游戏了解宿州在唐代漕运中的地位。
报社推出的融媒工作室制、首席制、项目制等,打破了传统采编壁垒。“新汴河报道能成功,得益于项目制的灵活调配。”刘丽介绍,报道组整合了文字、摄影、视频、技术等多领域人才,形成“策划—采访—制作—分发”的闭环链条。报社建立“以作品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对优秀融媒产品给予重奖,每月评选“融媒之星”,年度考核向创新成果倾斜。
报社与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安徽大学、宿州学院等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每年选派10余名骨干走出去学习;同时请来行业专家,开展短视频制作、数据分析等技能培训。青年记者徐蕾通过培训,从传统文字记者转型为采、写、编、评、摄全能型人才,她制作的《宿州非遗传承人》系列短视频,让坠子戏、泥塑等传统工艺圈粉年轻群体。
“我们从抗战中走来,靠的是与人民同行的信念;迈向未来,凭的是守正创新的勇气。”刘丽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拂晓报》将继续以“拂晓”之名,传递党的声音,反映群众期盼,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让红色号角永远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