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朱子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09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党和国家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面对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各主流媒体执笔为戈,纷纷推出观点鲜明、气势恢宏的重磅社论和评论文章。这些作品在全媒体时代广为传播,有效发挥了党报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在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一篇篇重磅评论凝聚奋斗力量,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向着伟大梦想奔去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更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任仲平《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新华社推出钟华论《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任仲平指出,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到激情燃烧的历史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义必胜”的伟大真理,揭示得道多助、邪不胜正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坚持公道正义,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正义事业而奋斗;“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揭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的人类发展进步逻辑。牢记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聚焦重大主题,新华社推出的钟华论将历史与现实交织,深刻回答了“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从伟大胜利中汲取何种力量”“抗战精神何以照亮新征程”等时代命题。文章鲜明提出: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伟大梦想奔去,纵有千难万险,始终披荆斩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这样风雨无阻向前进,就是这样踔厉奋发向未来。“我们坚信,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社论是报纸的旗帜与灵魂。9月3日当天,《人民日报》推出了社论《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奋勇前进的力量》,引发强烈反响。文章立意高远,精准把握时代脉搏,振奋人心。社论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征程上,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挑战,就没有成就不了的伟业。


  纪念是为了和平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长期以来,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共有的集体记忆,而这一伟大胜利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永载人类正义事业史册,永载人类和平史册。在重要的纪念时刻与历史节点刊发社论,不仅是回顾筚路蓝缕,感受先辈光辉,更重要的是坚定前进方向,开创美好未来。

  岁月洗礼,伟大胜利永不磨灭。时代奔涌,伟大精神照亮征程。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贯通,将民族、国家与世界相连,《解放军报》刊发社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奋力推进强军事业》强调,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落后就要挨打,军强才能国安。“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安全和发展需求深刻变化,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任务更加紧迫,我们必须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史鉴今凝聚向强开新的意志力量,把新时代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把英雄的人民军队锻造得更加坚强。”

  当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十字路口。面对百年变局,如何守护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如何持续凝聚共识、壮大正义力量?《经济日报》社论《历史记忆不朽 和平光芒永在》开宗明义,新时代中国给出的答案彰显胸怀、充满智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形成有机整体,这是一份直面问题、锚定和平发展坐标的“中国方略”。

  《科技日报》社论《守护和平正义 续写复兴华章》提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念是为了铭记,为了和平,为了传承。

  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学习时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中华民族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宣示》,文章认为,九三阅兵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宣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胜利日的意义,不在于展示肌肉,而在于提醒世人——战争没有赢家,和平没有输家;历史的伤痕不应成为仇恨的种子,而应化作共同守护和平的契约。


  前进!前进!前进进!


  从历史深处汲取力量,为复兴伟业不懈奋斗。1945年9月2日,在中国等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为了这一刻,中国人民历经14年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伤亡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当时《大公报》载文说:“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是家国山河的重整,更是民族精神的重塑。《北京日报》在头版刊发“京平”署名文章《永远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文章提到,一座山峰的崛起,挺立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复兴,昂扬的是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从苦难走向辉煌,从沉沦迈向复兴,伟大抗战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汲取历史智慧,挺起精神脊梁,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前进!前进!前进进!”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江苏是反抗侵略、奋起斗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是伟大抗战精神孕育形成的重要地区之一。《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凝聚磅礴奋进力量》,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前进动力,“今天,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对人民最好的回报、对历史最好的告慰。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快促进共同富裕,努力让全省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和平从来不是凭空而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努力争取、用心守护。”《浙江日报》评论员文章《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立场鲜明地指出,长安街上的正步声虽已远去,但历史的回响仍在天地间激荡。从血与火中淬炼出的民族精神,从苦难中升华的和平信念,会继续指引中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稳步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始终珍视和平、勇于担当的中国,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南方日报》在评论员文章《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中提到,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和平是人类的永恒期望。“眺望前方,放眼世界,以史为鉴,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向着既定目标继续奋勇前进,坚决战胜一切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