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业界热议以出版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强力引擎
逐浪深水区,更需系统性重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09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人工智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出版业如何主动变革、激发动能,成为关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作为出版业“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程,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实施的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正加快推动出版业实现从内容形态到生产方式、从组织机制到服务模式的系统性重塑,为全行业构筑起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平台。
9月5日在京举行的2025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重点项目集中推介会上,40个重点项目的集中发布,系统展示了出版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项目牵引、机制协同、生态共建的发展路径已日渐清晰,为行业转型提速、提质、提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项目为牵引 打造实践样本
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通过一个个可复制、可落地、可推广的项目,引领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其围绕弘扬中华文化、赋能千行百业、助力青少年成长、服务教育现代化、探索人工智能应用五大方向展开,既回应国家战略部署,也贴近读者多样化需求,更体现了出版主阵地对数字时代的战略主动。
在具体项目中,教育服务类成果展现出融合出版在青少年成长和教育创新方面的广阔空间。海豚出版社研发的中小学生科学实验模拟信息平台,基于AI三维建模与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起可视化、可操作、可复制的沉浸式学习场景。海豚出版社社长王磊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版模式与出版业的整体生产流程正经历深刻变革,此次项目推介活动,正是对出版模式转型的有力推动与实践检验。
学术研究类成果也凸显了融合出版在知识体系构建与学术资源共享方面的深远意义。山东出版集团打造的历代诗咏齐鲁总汇数据库,整合齐鲁大地自先秦至民国的诗词作品,构建起跨时空的文化记忆库。山东出版集团董事长刘文强表示,数据库建设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出版模式的全链条重塑。“通过项目实践,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数字化赋能下的巨大潜力。此次入选,是对我们在出版融合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的莫大鼓励。”
在传统文化数字化方面,区域协同机制逐步显现成效。“项目成功入选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迅速追加40万元专项资金,极大地激发了区内出版单位推进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广西教育出版社社长石立民介绍,该社牵头建设的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出版平台,已形成自治区统筹、集团共建、社会共享的工作机制。平台整合少数民族文化、非遗资源、地方教材等内容,正加快构建广西本土文化数字表达的公共平台。
以传统文化“出圈”为目标,三秦出版社通过5G丝路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探索文化遗产的智能传播路径。该项目聚焦唐文化、青铜文明、蜀道文化等出版资源,通过扩展现实(XR)、AR等前沿技术进行再开发与场景化应用。“项目入选更坚定了我们以技术赋能内容的新方向。”三秦出版社社长支旭仲表示,融合出版不能止于技术展示,而应向服务模式重构、产业机制升级延展,切实推动从“示范样板”向“常态机制”的转化。
以机制促协同 构建系统工程
推动出版融合发展,既需要一批好项目“打头阵”,更需要一套好机制“强支撑”。从此次集中推介的项目可以看到,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在组织机制、产研结合等方面持续创新,逐步构建起贯穿内容生产、技术支撑、平台运营、人才培养、标准建设的系统生态。
机制重塑也正在出版集团内部形成新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通过重组原有音像与数字板块,组建人教音数公司,推动内容策划、资源制作、平台建设、用户运营等环节的融合贯通,打造了标志性融合产品人教易视听学习平台。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黄强表示:“我们过去是教材内容的提供者,现在要成为场景化教学服务的系统建设者。”为此,人教社设立了融合发展工作小组、专职办公室、研究中心与AIGC实验室,通过制度化保障推动从产品逻辑到组织架构的全面转型。
机制建设的重点还体现在产业技术能力的系统提升上。中信出版集团在夸父AI平台建设过程中,设立了平行出版实验室与数智化项目部,定期组织选题洞察、工具迭代与员工培训,推动人机协同机制走向常态。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洪勇刚认为:“出版融合不是短期操作,而是一种组织能力的转型,必须有一套稳定的机制来支撑平台运行和系统演进。”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正在提速。“出版融合不能停留在样式层面,而要深入内容根基、流程体系和产业机制。”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谈道,出版融合发展工程之所以成效显著,关键在于“项目牵引+系统协同”的制度设计。目前,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已与全国14所出版学科专业共建高校、5家出版集团建立协作机制,推动出版理念、教学体系与技术研发深度联通,形成从试点突破到链条跃迁的持续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表示,高校应在出版走出去中承担桥梁角色。“我们正在推动研究生参与出版项目的国际版开发、AI译审工具训练、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让项目成为教学案例,也让学生能力与行业所需真正对接。”他介绍,学校已启动与出版单位的课程共建与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未来还将围绕出版融合展开更多产学研联动。
“这些项目案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真实可感的行业样本,能够强化出版学科的实践导向。”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表示,学校正持续推动重点项目融入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与科研训练,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同步协同。
以共建促跃升 一览发展蓝图
在项目牵引不断深化的同时,出版融合实践也逐步从“技术融合”走向“全要素重构”,系统性跃升的动能持续释放。
“融合发展的实质,是全要素的重构与跃升。”正如洪勇刚所说,数字时代的出版不再局限于出版物的生产,而是以内容为源、以技术为媒、以场景为终端、以服务为价值的系统性生态。他以夸父AI平台为例介绍,平台将整本图书拆解为“知识节点”,再根据用户需求按需重构,实现从“人找知识”向“知识找人”的转变。平台已应用于企业培训、在线教育、智慧阅读等场景。
这一“重构性融合”的趋势,在教育出版领域同样表现出强劲动能。人民教育出版社打造的人教易视听学习平台,也正从教育辅助工具向教学生态系统转变。黄强表示:“我们不仅希望学生用得好,更希望教师、教研员、教育管理者都能借助平台探索新的教学组织方式。”目前,平台正在迭代AI助教、智能出题、个性化作业推送等功能模块,构建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场景教育生态。
文化传承领域的数字探索同样展现出“融合即跃升”的平台力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打造的中国经典水利史料数据库,通过图文重构、数字修复与系统标引,实现了传统典籍在数字空间的知识再生。“我们不是简单地将古籍上网,而是构建一个可供搜索、比对、分析的知识型系统。”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负责人介绍,该平台不仅服务于高校科研机构、水利管理单位,其衍生产品“黄河古地图数字资源库”还入选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首批项目,实现了“资源—数据—价值”的三级转化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