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
献给血火岁月的信念史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7
《归队》不仅仅是一部剧,它更是我们献给黑土地和那段血火岁月的一首信念史诗。它以“归队”为灵魂,讲述在日寇铁蹄下,一群普通的东北抗联战士和东北百姓,如何在绝境中凭着对战友的承诺、对故土的眷恋、对胜利的朴素信念,挣扎、寻找、牺牲、觉醒,最终完成精神与行动的“归队”。这是关于忠诚的重量、寻找的意义、牺牲的价值与人性的韧度的故事。
小人物的足迹,大历史的回响
在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上,《归队》坚持用小人物的足迹展现大历史的回响。
我们选择俯身倾听“小人物”的心跳,通过鲁长山、汤德远、田小贵这些普通战士和百姓的眼睛,去看那段波澜壮阔又无比残酷的历史。他们的每一次突围、失散、挣扎、寻找、重逢,都牵动着我们的心,也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肌理。
《归队》中的故事如东北大地般多线交织,失散的焦虑、寻找的孤独、重逢的狂喜、觉醒的决绝……这些情感线被精心编织,最终汇聚于“归队”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终点——既是身体的归队,更是信仰的回归。
剧中的人物塑造,都有着血肉丰满的灵魂。比如鲁长山,他在漫天风雪中踽踽独行,在密林深处风餐露宿,在月升星移间仰望苍穹……他眼中那份近乎偏执的光芒,是对承诺的坚守,是对战友如父如母的深情。他的旅程,是信念最悲壮的独白。汤德远与鲁长山、田小贵每一次眼神的交锋与闪躲,在深夜独处时的身影,以及他的摇摆与最终的觉醒,是人性在战争熔炉中的淬炼。花儿、大阔枝等女性角色,是残酷战争中的韧草与暖阳,她们让这部男人戏有了更丰富的温度和厚度。从时代群像的角度来看,当杨靖宇牺牲的消息传来,松林镇那些原本沉默的百姓眼中燃起的火焰,让观众热泪盈眶。《归队》努力让这些具有“以点带面”历史意义的瞬间,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剧中的演员在选择与表演理念上,追求的是以心换心,以命塑魂。演员扎根于角色的年代、环境和身份。一个坐姿、一个步态、一句方言的腔调、说话的节奏快慢……这些细微的“年代感”,是让观众信服的关键。我们不是在演历史,我们是让历史在演员身上活过来。英雄不只是冲锋陷阵,我们要求演员勇敢地展现角色的脆弱、恐惧、矛盾和挣扎。在极端环境下,一个眼神的躲闪,一次无声的颤抖,一句哽咽的台词,往往比怒吼更有力量。人性的深度,是这部剧表演的灵魂。我们鼓励演员在剧本之外,为角色注入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鲜活细节。一个习惯性的小动作,一句即兴却贴合的乡音俚语,都可能成为点亮角色的火花。
黑土地的壮歌,光影的诗篇
《归队》要拍的,不仅是历史的还原,更是东北大地的魂魄与抗争精神的视觉图腾。画面要在粗粝的真实中,透出东方的意蕴和深沉的诗意。
在视觉上,《归队》让天地万物参与叙事。东北的四季轮回和瞬息万变的天气是剧中的天然画布。镜头记录下东北的广袤、厚重、粗犷和它那刀劈斧凿般的棱角。
剧中,不同的镜头展现了白山黑水的壮阔与旖旎,更拍出了人在严苛自然面前的渺小、顽强与不屈。比如剧中的长镜头,镜头如影随形地跟着鲁长山,穿行于无垠雪原、幽深密林、破败城镇。漫长的跟随是他孤独旅程的写照,是东北大地苍茫的视觉史诗。
剧中那些空间转换与光影变化,都是内心世界的延伸。比如密林的阴影象征内心的迷茫与挣扎;劳工营的铁丝网切割光线制造压迫感;鲁长山篝火旁的身影被暖光包裹,传递信念的微温。
我们坚持在松林镇、老金沟、劳工营等东北抗联战斗过的真实土地上,实景搭建和拍摄。美术团队呕心沥血,只为还原每一寸浸透血泪的东北土地和饱经风霜的时代建筑。走进场景,就要能闻到那个年代的气息,触摸到历史的肌理。场景本身,就是沉默的叙事者。
服装、化妆、道具,也拒绝一丝虚假,展现出最真实的状态。每一块补丁的位置,每一道伤痕的形状,每一件旧物的包浆,都必须严丝合缝地贴合角色的身份、经历以及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战争的摧残下的状态。一件破旧的军大衣,承载的可能是一个战士全部的苦难与荣光。
剧中的调度,追求的是能营造如箭在弦的紧张感与深沉的情感张力。团队精心设计场景与演员的空间关系,利用多层次的空间布局前景、中景、背景的交织,让角色的走位、互动无声地诉说着内心的风暴与人际的纠葛。紧张激烈的搜捕、战斗要与沉静内敛的情感对峙、心灵独白形成节奏的变奏。这些剧中场景的转换追求如溪流般流畅,让观众的情绪在起伏中自然沉浸。
实拍的艰辛,精神的重塑
《归队》的创作,远不止于完成一部作品。它是我们全体创作人员用身体、心灵贴近那段历史,感受那份信念的过程。它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归队”,一次灵魂的净化。剧中那句“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绝不仅仅是一句台词。它是刻在东北抗联骨头里的精神图腾,是整个剧组在冰天雪地里摸爬滚打时,在心头反复咀嚼、汲取力量的火种。它象征着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用血肉之躯守护的尊严与希望,早已成为我们剧组共同的信念与力量源泉。
选择在东北实拍,意味着拥抱艰辛。这次拍摄本身,对我们每一位参与者而言,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团队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里,凌晨三四点出发,在荒山野岭顶风冒雪工作16小时以上,无人抱怨,只有全情投入。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正是剧中“归队”精神在戏外的生动写照。这份近乎“傻气”的坚持与团结,源于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敬畏,对剧中人物的热爱,对“归队”精神的深切共鸣。我们坚信,这份敬畏与真诚,会透过每一个镜头传递给观众。
脚踏在东北抗联战士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个人的命运如何与家国兴亡紧密相连。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让观众触摸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敬仰英雄,珍惜当下。
我们无意塑造完美的英雄,我们想要展现战争这张巨网下,真实的人如何在恐惧中生出勇气,在迷茫中找到坚定,在绝望里点燃希望。鲁长山的执着、汤德远的摇摆、田小贵的沉沦与爬起、花儿与大阔枝的坚韧……这些人性的复杂切面,才是这部剧最动人的心跳。
《归队》承载的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凝聚了血汗与真情的作品,向长眠于白山黑水间的英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将他们用生命诠释的“归队”精神传递给今天的观众。愿它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英雄的缅怀,对和平的珍视,并在每个人面对各自人生困境时,注入一份“打不散”的勇气与力量。这是我们倾尽全力的初心,也是我们最深切的期盼。
(作者系《归队》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