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专家热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7
“广电21条”的出台有三方面原因:
一、当前,广电视听行业,尤其是传统广电市场发展的疲软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何结构性认识行业发展困境、系统性引导行业转型升级,关乎广电视听行业的存续问题和未来探索空间。从这个角度讲,“广电21条”是扶持广电行业的必要之举。
二、新兴视听文化形式快速发展,对大屏端构成巨大压力;精品内容供给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资本疲软导致产能收缩;用户习惯改变,导致传统内容创作传播和消费模式不适用……这些矛盾、挑战,需要主管部门拿出一揽子方案,调和矛盾,有序引导“新变化”向“新常规”演进。
三、因为媒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变,传统广电管理规制体系也亟待进行突破性变革,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广电视听领域的新要求、新期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何天平
“广电21条”中有4条与审查机制改革创新有关,而且措施非常细化、具体,比如,将成片审查时限由现行的50日拟改为30日、明确50天的协审期限,这是相关部门为电视剧行业审查松绑,通过简政、提效的方式,减少从制作到播出的时间间隔,提高优质剧集的创作、传播效率,将激发广电行业的内生动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甫
此次的“广电21条”中,除了鼓励内容的创新,还有要强化超高清制作传播、鼓励微短剧上星、加强引进剧的播出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视听体验和更丰富的内容。
可以说,广电总局的政策一直根据行业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这一次“广电21条”是从全链条、全生态的角度推出的一种集成性政策,它更加注重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及视听内容行业发展的市场规律,是想行业之所想、行业之所需、百姓之所盼,体现了政策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胡祥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建议,一方面,广电媒体可借助“注水剧监测系统”,用AI识别“重复镜头占比”等指标,防止“注水剧”回潮;另一方面,要多题材创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内容自查,管控广告质量,把关真实性和价值观,避免违和植入影响体验,守好广告的“价值观红线”。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台原副总编辑 赵随意
此次取消电视剧40集上限,是否会引发“注水剧”卷土重来?我认为,“注水剧”回归的概率不会很高,这背后牵扯到商业模式和商业利益的问题,因为“注水剧”的收购成本高,不符合当前的市场生态。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生态形成之后,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流,30集以上的剧集基本超出观众注意力的上限,未来只有精品化的长剧才有生存空间。不再限制40集的上限,其实也是尊重市场规律、尊重行业的客观现实,符合行业的实际形态。
从当前的行业发展周期来看,剧集的制作、发行等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一剧两星”的限制,支持网台同步,一方面,可以起到分摊成本的作用,有利于给电视台等播放端减轻压力;另一方面,会丰富优质剧集的播出渠道,给优质剧集更多机会。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 孙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