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广电21条”来了
长剧行业要“翻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7
在行业调整、市场竞争与观众需求多重因素交织的当下,影视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据相关人士透露,其中共有21条改革措施,涵盖剧集创作、审查机制、国际合作、版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因此也被业内称为“广电21条”。
“广电21条”涉及内容较多,但主要针对的是长剧市场,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开放集数限制和古装剧比例限制等,为市场头部内容也就是重大题材以及大IP等护航;二是放开海外剧的版权引进和海外IP的翻拍,刺激市场活性;三是提升节目审查质效,在短剧崛起的当下,让长剧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说,“广电21条”直面行业痛点,让已接近200部/年“生死线”、受微短剧冲击的长剧行业看到了复苏的曙光,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与坚定的信心。《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影视业人士时深切感受到:政策落地不仅让创作者服下“定心丸”,更是按下了影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键”。
减少播出限制 激发创作活力
政策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创作生产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华策影视集团总裁傅斌星向记者坦言:“‘广电21条’是在当前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内容生态亟待焕新的关键节点出台的一项系统性政策安排,释放出了坚定支持影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广电21条’不仅回应了创作端、传播端、运营端的核心诉求,也为行业提供了明确方向与强劲动能。”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胡杰用“久旱逢甘霖”来形容“广电21条”的出台。他认为,“广电21条”是近年来影视行业最重磅的监管改革政策,具有全局性影响和长远意义:它不仅回应了创作端的核心诉求,更在根本上解决了内容供给不足、创作受限、观众流失等行业痛点。“一方面为创作松绑,另一方面也是政府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努力。”
对影视企业而言,“实施内容焕新计划”“鼓励突破固有模式”“丰富题材供给”等举措,不仅是对创作者的明确导向,更是对一线人员的信心鼓舞。傅斌星表示,华策影视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讲好时代故事,如今“广电21条”的出台,为企业进一步拓展原创内容、探索类型化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取消电视剧40集上限意味着行业创作与传播将更加灵活。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一点对于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具有宏大叙事需求的作品意义尤为深远:以往由于篇幅限制,不少故事难以充分展开,如今创作者可以更加贴合内容本身的逻辑与节奏来规划作品长度,使情节更加饱满,表达更为连贯自然。
在傅斌星看来,一些原本受限于集数、结构的高质量项目,现在有机会以更完整的艺术形式呈现。“作品的叙事节奏与观赏体验将更具沉浸感,而审查机制优化、流程提效,也将显著节省项目开发周期中的时间与财务成本,有助于形成‘高效产出—快速投入’的良性循环。”
成都天府宽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斌则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视角解读了政策价值。他认为,“广电21条”的出台,标志着影视产业在供给与消费两个端口同步发力。“可以理解为‘供给侧扩容,消费侧增量’。通过供给侧的有效扩容,来激发消费端的增长。当供给端获得扩容的空间后,创作活力自然会增强,IP端的活力也会被进一步激发。”
在赵斌看来,过去在集数、题材限制下,行业出现了一定的同质化倾向,题材一度陷入“修仙、悬疑”等扎堆的状态,造成荧屏土壤的贫瘠与竞争力不足。此次政策解放生产力,让“该长的长,该短的短”,有利于尊重文艺创作规律。他强调:“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工作室,都面临着一次顺势而上的机遇。谁能率先抓住这次扩容机遇,把创意转化为优质IP,谁就可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拓展国际视野 释放合作空间
“广电21条”的另一大亮点,是在国际合作和内容引进上的突破。政策明确提出,支持引进优质境外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在黄金档播出,取消引进剧配额限制,并鼓励平台与卫视联合采购、联合播出。这些举措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视听选择,也为国内影视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创造了条件。
“广电21条”的出台,不仅释放了对外合作的空间,也将推动中国影视产业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跃升,形成更加开放、多元、健康的市场格局。
华策影视多年来一直深耕海外市场,是“华流出海”的先行者。傅斌星介绍,截至目前,华策影视已累计将近18万小时的中国影视作品发行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了从内容生产到国际传播的完整链条。她表示:“政策在引进剧和合拍项目上的支持,将为我们进一步拓展国际合拍项目的广度与深度提供助力。”
在国际化进程中,技术创新也成为华策影视的重要发力点。傅斌星透露,华策影视正借助“国色”自研大模型,实现影视内容的快速剪辑、制作与多语言翻译,以提升海外发行效率。“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影视作品能够更及时地触达全球观众,实现从‘华流出海’到‘全球在地’的深度拓展。”
在采访中,不少企业代表谈道,国际化的关键不仅在于市场渠道的拓展,更在于内容供给的创新。赵斌直言:“中国影视制作在技术层面已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肩,不存在明显差距。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国际受众能够直接理解的叙事方式和创作策略。这次‘广电21条’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的创作站位更高、眼光更远、触达人群更广。”
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络文学与IP源头,阅文集团同样从“广电21条”中看到了新的机遇。阅文集团版权业务总经理惠敏指出:“‘广电21条’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优质内容供给的重视,将为影视产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作为精品影视IP的重要源头,阅文将持续推动优质IP的精品化、系列化开发,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网长剧累计有效播放霸屏榜TOP10中,有6部作品改编自阅文IP。惠敏介绍,仅在2025年,各大视频平台发布的片单中,就有30余部剧集改编自阅文作品,包括备受期待的《庆余年3》《赘婿2》等头部IP续作,以及《凡人修仙传》《赤心巡天》《青山》等新作。
在政策支持、市场肯定的双重加持下,阅文IP的价值和商业潜力或将迎来新一轮爆发。“这将使更多优秀作品能够更快、更好地与全世界的观众见面。”惠敏说。
在胡杰看来,取消引进剧配额限制、鼓励境外剧黄金档播出,不仅丰富了国内观众的选择,也为青年创作者带来了更大的国际舞台。“青年人才和团队可以通过参与中外合拍项目、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学习国际先进制作经验,提升自身水平,拓展全球视野。”他透露,青年工作委员会将组织国际交流活动,帮助青年创作者拓宽眼界、吸收借鉴国外经验。
优化审查机制 强化责任担当
在“广电21条”中,审查机制优化、法规制度建设和版权保护等内容同样备受关注。这些举措不仅直击行业痛点,更为企业提供了稳定预期与明确方向。但同时,这也要求企业提升责任意识,自觉拧紧质量阀门。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指出,“广电21条”对周期、创作、播出和行业发展四个层面的利好,最终目标都是指向内容质量与市场繁荣。“‘广电21条’将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进入内容制作,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平台方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坚持优质导向、强化版权治理,才能真正发挥政策效应。”
“广电21条”提出“同步审查”“边审边播”“压减审查时限”,并在协审机制上进行优化。傅斌星认为,这一系列措施相当于为剧目上线按下了“加速键”,将极大地提升上线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以往从制作完成到正式上线往往存在周期滞后,尤其对节奏敏感的现实题材剧和热点项目而言,时间延迟往往意味着窗口期的错失。如今,通过同步审查和边审边播,制作方可以提前规划上线节奏,实现内容生产与市场反馈的高效衔接。”
傅斌星进一步指出,边审边播机制还带来了创作层面的积极意义。“制作方能够根据实时的观众反馈对后续内容进行适度微调,例如调整剧情节奏、强化人物走向、补强情感张力,从而提升剧集热度与讨论度,增强与观众的黏性,实现作品影响力的叠加放大。”不过她也提到,效率提高并不意味着可以牺牲质量。“在剧本开发、拍摄制作等环节,必须坚持稳扎稳打,确保思想深度、艺术水准与观众接受度不打折扣。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速、提效,行业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赵斌同样对机制优化表达了肯定。他指出:“总局与省局同步审查、协审要求适度放宽,无疑会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红线有突破的可能。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广电21条’释放的是支持与善意,而不是降低标准。因此,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他看来,这一变化让生产者和创作者感受到主管部门的体谅与支持,但行业仍需坚守底线意识和价值导向。
胡杰认为,此次政策在审查机制上的优化,对于青年团队尤为重要。同步审查、边审边播、压减审查时限等措施,不仅缩短了项目周期、加快了资金回笼速度,也降低了制作成本,让青年制作者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这为年轻团队创造了一个更公平的市场环境,让他们在快速调整创作方向、及时捕捉观众需求方面有了更多可能。”
同时,边审边播机制还意味着制作方可以根据观众反馈,对后续内容进行适度微调,增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和黏性。胡杰提醒,效率提升并不等于可以忽视质量,青年创作者应当把握好机遇,把提速与提质统一起来。“只有在保障思想深度、艺术水准和观众接受度的前提下,提速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