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以阅读点亮中原大地文化传承新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7
从殷商时期“刻辞以记事”的阅读雏形,到北宋时期“相国寺书市”的盛况,河南的阅读基因始终与文明脉络同频。
8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将在郑州启幕。在两大盛会即将同期同地举办之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扫描河南省近年来推动全民阅读的丰硕成果,梳理书香河南建设提质加速、为文化强省战略注入持久动能的生动实践。
读书从“雅事”变成“家常事”
据统计,2024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河南全省共举办2600场活动,吸引80万人次参与。
近年来,河南持续培育全民阅读氛围,将全民阅读作为获取知识、提高全民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积极构建并基本形成了“党政推动、部门联动、城乡互动、全民行动”的全民阅读新格局。
“阅读品牌引领工程”联结起众多特色阅读活动,为文化强省建设培育深厚土壤。郑州绿城读书节连续举办22年,“书香绿城”从口号变为社区日常;鹤壁“鹤之声”10年打造全国知名诵读品牌,600余期公益活动吸引近40万人次参与;南阳“菊乡书声”让10万群众成为读书主角,读友们在湍河共诵《次北固山下》,书香文化也如河水般滋养人心。
“阅读分众服务工程”的实施,则让书香触达更广泛人群。河南省总工会连续5年开展“悦读新思想”经典诵读,传播量超2100万次;河南省残联扶持4个省辖市级、44个县区级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建设,漯河、安阳等地的“书香助残”志愿服务,为视障读者打开“有声世界”;河南省妇联组织“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共读红色经典,让“书香飘万家”;河南省教育厅开展“典籍里的中国”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年均参赛人次超过200万;河南省新华书店联合国家老年大学发起“银龄悦读”活动,让银发族尽享文化盛宴。
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阅读活动,正重塑河南人的生活方式。郑州市金水区360度全景花园书店里,年轻人边喝咖啡边讨论《人类简史》;焦作温县赵堡镇泗水潭村,一年一届的槐花节诗歌朗诵会如期举行;洛阳小学校园智能书柜前,下课铃一响学生便排起长队……阅读,俨然成为河南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5分钟阅读圈”惠及亿万群众
遍布城乡的阅读空间是河南书香生态最生动的点缀。河南通过实施“阅读阵地提升工程”,构建“15分钟阅读圈”。
农家书屋藏着成长密码。商丘市夏邑县“下乡串门书刊社”的耕读园里,北漂返乡青年李红春与孩子们共读《诗书里的成长》;信阳市罗山县莽张镇的农家书屋成为留守儿童的暑期乐园,村干部和志愿者既辅导作业,又讲解防溺水知识、手工制作等。一位家长感慨地说:“现在孩子天天盼着去书屋,我们在外打工也能放心了。”
城市书房饱含地域文化。洛阳市河洛书苑、南阳市诸葛书屋、安阳市文峰区甲骨文书屋等特色书房成为文化地标,让文化传承有了具象载体。诸葛书屋7月红色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临摹革命画作、剪刻红星符号,听老党员讲峥嵘岁月。甲骨文书屋里,植物扎染、古法造纸等非遗体验定期开展。安阳市北门西小学学生孟浩森感叹道:“在这里不仅能看书,还能亲手做非遗,太有趣了。”
如今,河南这些特色阅读空间已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在文化认同构建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名来自山东的书店爱好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其在洛阳探访3家河洛书苑的经历,连声称赞:“这样的阅读空间挺好,只是让我差点忘了时间。”
周口沽读书廊带着“作家的厨房、读者的食堂”理念亮相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展台前的签名书、文创散发着周口风味与中原韵味,被读者打趣“卖书像星级酒店摆地摊,让人忍不住想‘尝一尝’”。
被誉为郑州市文化空间新地标的理在·阅空间,吸引30多名海外华裔青少年与“王维”“李白”“许慎”隔空对话,在540度沉浸式剧目《家在黄河边》中穿越时空。
出版精品力作激活历史文脉
河南着力实施“阅读内容提质工程”,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出版基金,鼓励支持精品创作,激活历史文脉,让中原文化的当代表达更具穿透力。
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诗书里的成长》,让河南省泌阳县高邑中心学校语文教师王庆法读出教育的真谛。“毛泽东成长的每一步都带着艰辛与坚韧,诗书始终是他人生的灯塔。”王庆法将书中感悟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从伟人成长轨迹中汲取力量。
河南兴文化工程最新成果之一的《简读中原》,是濮阳初中生周欣达打开家乡文化密码的钥匙。“这本书像一座知识宝库,需要一点点去‘啃’,但每读懂一处,就多一分对家乡的惊叹。”他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
郑州市商都路办事处东安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曾专门与《简读中原》《典籍中的河南》主创围坐畅谈,探讨如何将“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转化为基层治理新方法。
入选2024年度“中国好书”的《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登陆央视《读书》栏目,以中国创造故事点燃奋斗激情。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学子从书中故事到现实实践,读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命题。
常年在工地上打拼的濮阳县文留镇村民刘诗利,在新华书店送来的图书中与传统文化相遇。他的书柜里,“中华文脉”丛书占据半壁江山。白居易的诗、王维的画,以“专业话题、大众表达”的新方式重新走进“工地大叔”的生活。
更令人期待的是,《诗经》资源库、《玄奘全集》数据库等数字出版项目渐次成形,让文化瑰宝挣脱时空束缚,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寻常百姓家。
创意赋能让阅读体验多元
近年来,河南省还着力推进“数字阅读建设”“阅读文旅融合”两大工程,让阅读突破纸墨边界,在科技与创意的碰撞中点燃新火花,实现中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文化强省注入青春动能。
截至今年8月25日,书香河南公共文化平台拥有23万多册电子书、19万条视频资源,让1067万用户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节奏;焦作温县的“有声阅读”电子图书馆、许昌图书馆的通借通还系统,用技术打破城乡阅读壁垒,让“文化惠民”从口号变为可感的幸福。
“少年读中国”活动以“一期特别节目+一份荐读书单+一场征文大赛+一系列延展活动”的创新组合,为青少年打造“立体阅读课”,引导青少年深度感知中华文明,前三期全网浏览量超23亿。
共青团河南省委以“‘书香青春’河南省青少年新时代悦读活动”为载体,创新打造“阅读+寻访”“阅读+阵地”“阅读+网络”等多元化读书模式,推出78条“青春寻访”路线,让青少年在书香中体悟青春担当。
AR立体书《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成了大型桌游,孩子们在“占山采矿”中记住山海神兽;“宋风雅韵”剧本研学“复活”《清明上河图》,孩子们化身“脚夫”“商贩”体验“宋朝的一天”;“十五岁与五十年·一场重现红色岁月的时空对话”中,情景剧走进校园,红旗渠精神传承有了更鲜活的模样。
科技赋能与文旅融合的双重发力,使得阅读从“静态吸收”变为“动态参与”,成为书香河南建设的创新引擎,让古老阅读基因洋溢青春气质。
当数字与书香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河南阅读的新图景,更是一个文化强省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