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更多好书推荐给读者

作者:朱子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2

  出版机构设立文学奖项、举办征集活动的举动,在业内并不鲜见。实践也证明,把活动办成文化品牌,发掘优质作品、培养作家新秀、提升自身影响力,一些出版机构的探索非常有价值。

  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创设的“凤凰文学奖”,在短短几年内声名鹊起,其评选对象为从未发表过的和尚未以图书形式出版的汉语长篇原创文学作品。目前,该奖项的获奖作品已经出版13部,包括胡学文的《龙凤歌》、鲁敏的《金色河流》、叶弥的《不老》等。

  与学养深厚的专业研究者不同,普通读者尚未掌握那套通过海量阅读锤炼而成的“试金石”与“标尺”。读什么书,怎么选书,除了依赖媒体等建立的权威书单外,具有权威性的文学奖,也是大众选择阅读书目的重要参考。

  对于出版社、杂志社来说,从激励创作、严格筛选、市场化推广到经典化传承,办好文学奖、征集活动,既是参与并塑造文学场域、繁荣文学创作的一次主动出击,也是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双赢的创新探索。通过活动的举办,将“何为好书”价值观传播,潜移默化影响大众,引领当代文学实现突围,才是其价值所在。

  所推荐的作品能否长久流传,也取决于读者的认同与喜爱。他们的选择、口碑与市场的反馈,是检验作品的试金石。作为采用读者投票方式评选的文学奖项,百花文学奖创办40余年来,推荐了一系列题材新颖、深刻反映时代变革、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获得百花文学奖作品中,《一地鸡毛》(刘震云)、《绿化树》(张贤亮)、《北方的河》(张承志)、《神鞭》(冯骥才)、《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恒)、《妻妾成群》(苏童)、《北京人在纽约》(曹桂林)等作品成为当代文学经典,广为传诵。活动既尊重文学,又尊重读者,是非常好的传统。

  文学写作是个人的创造,评选、征集活动则是对文学现场的一种检索与观察。保持前瞻性,发掘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鼓励题材与形式创新,加大对新兴创作群体的关注,是出版社、杂志社举办活动的宝贵品质。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多个文学评奖。在这一洪流中成长起来的老牌文学奖项就像一面鲜明的旗帜,不仅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让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作者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面向未来,出版社、杂志社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强化产业链联动,将活动与不同领域实现融合,如将入选作品与图书出版、影视改编等产业链环节对接,推动文学“破圈”,引领文学生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学创新与传播的典范,把更多好书推向读者,让活动从“年轻”到“长青”。